山东近海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自然和养殖群体10个微卫星基因座位的遗传多态性分析

被引:46
作者
王伟
尤锋
高天翔
张培军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2] 中国海洋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部
[3]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青岛
[4] 中国海洋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部青岛
[5] 青岛
关键词
牙鲆; 自然和养殖群体; 微卫星; 遗传变异;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917 [水产生物学];
学科分类号
0908 ;
摘要
采用微卫星遗传标记技术对山东近海牙鲆自然群体和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实验所用牙鲆于 2 0 0 3年 5月分别采自山东近海和青岛胶南养鱼场 ,各 2 0尾 ,取全血或肌肉组织 ,以酚 仿抽提方法提取基因组DNA ,利用筛选获得的 1 0对微卫星引物进行PCR扩增 ,反应产物经 8%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EB显色 ,用ImageMaster1DElite(Version3 0 1 )软件分析电泳结果 ,并计算了相应的遗传学参数。结果表明 ,在自然和养殖群体中 ,1 0个基因座位的等位基因平均数 (a)分别为 6 7和 6 1 ,每个基因座位有效等位基因数 (ae)分别为1 8— 6 8和 2 5— 6 7,群体平均杂合度 (H)分别为 0 81 2 0和 0 731 0 ;两个群体间的遗传相似性系数、遗传距离和基因分化系数为 0 85 5 8、0 1 5 5 7和 0 0 5 5 8;自然群体内每个座位上的多态信息含量 (PIC)为 0 5 9— 0 84、个体识别率 (DP)为 0 5 4— 0 86、非父排除率 (PPE)为 0 41— 0 72 ,其累积个体识别率和非父排除率均达到 0 9999,表明所选座位属中高识别力的遗传标记 ,可以将它们应用于今后牙鲆雌核发育群体的遗传变异分析以及进一步的遗传育种的研究中。
引用
收藏
页码:530 / 537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牙鲆群体生化遗传学研究——Ⅱ.等位酶的生化遗传分析 [J].
黎中宝 ;
邹志华 ;
常建波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3, (03)
[2]   用RAPD技术对我国栉孔扇贝野生种群与养殖群体的遗传结构及其遗传分化的研究 [J].
宋林生 ;
李俊强 ;
李红蕾 ;
崔朝霞 ;
李成华 ;
胥炜 ;
常亚青 .
高技术通讯, 2002, (07) :83-86
[3]   中国东乡族9个STR基因座遗传多态性研究 [J].
陈腾 ;
张琳琳 ;
赖江华 ;
郑海波 ;
王占海 ;
汪健 ;
胡松年 ;
李生斌 .
遗传, 2002, (03) :247-250
[4]   山东近海褐牙鲆自然与养殖群体生化遗传结构及其遗传变异的比较分析 [J].
尤锋 ;
王可玲 ;
相建海 ;
徐成 .
海洋与湖沼, 2001, (05) :512-518
[5]   山东省威海市牙鲆增殖放流试验研究 [J].
柳广东 ;
张秀梅 ;
高天翔 ;
连建华 ;
王洪海 .
海洋湖沼通报, 2000, (04) :78-82
[6]   应用微卫星技术对野鲤和两种鲤选育品系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J].
杜长斌 ;
孙孝文 ;
楼允东 ;
沈俊宝 .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2000, (04) :285-289
[7]   大熊猫微卫星DNA的筛选及其应用 [J].
张亚平,王文,宿兵,范志勇,张和民,何廷美 .
动物学研究, 1995, (04) :301-306
[8]  
Molecular Population Genetics and Evolution .2 Nei M. North-Holland Publishing Company . 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