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壤区受损湿地松林下6树种光合特性

被引:4
作者
吴统贵 [1 ]
曾广泉 [2 ]
周晓萍 [2 ]
欧阳向东 [2 ]
虞木奎 [1 ]
成向荣 [1 ]
机构
[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2] 江西省吉安县林业科学研究所
关键词
红壤; 湿地松; 林下植物; 光合特性;
D O I
10.13836/j.jjau.2011058
中图分类号
S718.521.2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以红壤区湿地松林下种植的6种乔灌木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种间光合特性的差异,以期为红壤区植被恢复与重建物种材料筛选和种间配置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地带性建群种黧朔锥(Castanopsis fissa)、木荷(Schima superba)具有相对较高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光补偿点LCP、光饱和点LSP和相对较低的表观量子效率AQE,说明两树种利用强光能力较强,属阳生树种;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具有最大的Pmax[(20.15±2.18)μmol/(m2.s)],但其LCP和LSP并不高,说明其光能转化率较高、生长速度快,比较适合林下生长;山茶(Camellia japonica)的AQW最低,仅(0.023±0.002)mol/mol,说明该树种在遮阴条件下很难生存;而杨桐(Adinandra millettii)和十大功劳(Mahonia fortunei)的Pmax、LCP、LSP分别是木荷的51.87%、66.99%、50.52%和20.66%、31.23%、42.45%,说明两物种利用弱光的能力较强,属阴生植物。根据各物种的光合特性可以看出,地带性建群种木荷、黧朔锥可迅速成长形成亚乔木层,胡枝子、杨桐、十大功劳可以形成灌木层,最终在湿地松林内形成立体复式结构,提高系统结构和功能。
引用
收藏
页码:318 / 321+359 +359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 [1] 红壤侵蚀裸地不同植被恢复后林地土壤微生物特性的研究
    王会利
    乔洁
    曹继钊
    毕利东
    邓欢
    张斌
    [J]. 土壤, 2009, 41 (06) : 952 - 956
  • [2] 长期施用无机肥对红壤旱地养分和结构及花生产量的影响
    姜灿烂
    何园球
    李辉信
    李成亮
    刘晓利
    陈平帮
    王艳玲
    [J]. 土壤学报, 2009, 46 (06) : 1102 - 1109
  • [3] 木荷马尾松林更新层种群生态位分析
    程煜
    胡喜生
    洪伟
    吴承祯
    陈灿
    [J]. 福建林学院学报, 2009, 29 (03) : 220 - 225
  • [4] 施用磷、钙对红壤上胡枝子生长和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孙清斌
    董晓英
    沈仁芳
    [J]. 土壤, 2009, 41 (02) : 206 - 211
  • [5] 植被恢复对退化红壤团聚体稳定性及碳分布的影响
    谢锦升
    杨玉盛
    陈光水
    朱锦懋
    曾宏达
    杨智杰
    [J]. 生态学报, 2008, (02) : 702 - 709
  • [6] 红壤坡地生态系统恢复过程植被群落的演变
    胡实
    谢小立
    王凯荣
    李裕元
    [J]. 生态环境, 2008, (01) : 327 - 333
  • [7] 重庆石灰岩地区十大功劳光合特性动态变化和对CO2的响应研究
    刘锦春
    钟章成
    何跃军
    金静
    [J]. 武汉植物学研究, 2006, (02) : 140 - 143
  • [8] 几种南亚热带木本植物光合作用对生长光强的响应
    张进忠
    林桂珠
    林植芳
    彭长连
    [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05, (05) : 413 - 418
  • [9] 化香植被的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技术初步研究
    徐叨兴
    高智慧
    陈顺伟
    [J]. 浙江林业科技, 2005, (01) : 40 - 42
  • [10] 杨桐苗期光合特性的研究
    吴家胜
    应叶青
    黎章矩
    [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4, (06) : 896 - 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