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蓝片岩

被引:3
作者
高延林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关键词
蓝片岩; 板块构造; 双变质带; 东秦岭; 北祁连山; 哀牢山; 蓝闪石片岩; 大地构造; 多硅白云母; 角闪石; 蓝闪石; 中华人民共和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正> 蓝片岩作为板块构造的岩石学证据,近十多年来,随着对其成因解释的日趋明朗,已成为当前地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1983年9月,美国地质学会在华盛顿贝林哈姆和西雅图举行国际性蓝片岩和有关榴辉岩研究讨论会。会议期间除了讨论当前对遭受蓝片岩变质作用的造山带的认识现状之外,还从七个专题方面分别讨论:蓝片岩的相变实验,蓝片岩地体的温度压力测定,重结晶作用与构造的关系,高压变质作用后的减压、侵位和推覆构造模式,蓝片岩岩石及矿物年龄
引用
收藏
页码:61 / 76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黑龙江流域古生代构造概论 [J].
马家骏 .
地球科学, 1983, (02) :49-62
[2]   闽台两省变质带的初步认识 [J].
李根坤 ;
章金海 ;
陈觉民 ;
李昌泽 .
福建地质, 1983, (01) :41-50
[3]   内蒙地槽区的蓝闪片岩及其地质特征 [J].
胡骁 .
河北地质学院学报, 1983, (01) :16-29
[4]   滇西澜沧江南段蓝闪片岩带的发现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J].
彭兴阶 ;
罗万林 .
中国区域地质, 1982, (02) :69-75
[5]   论哀牢山-藤条河断裂——古板块俯冲带 [J].
段新华 ;
赵鸿 .
地质学报, 1981, (04) :258-266+323
[6]   东秦岭和北祁连山的蓝闪片岩 [J].
吴汉泉 .
地质学报, 1980, (03) :195-207+251
[7]   中国板块构造的轮廓 [J].
李春昱 ;
王荃 ;
张之孟 ;
刘雪亚 .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1980, (00) :11-19+130
[8]   河南信阳变质的3T型多硅白云母和C类榴辉岩 [J].
叶大年 ;
李达周 ;
董光复 ;
邱秀文 ;
不详 .
科学通报 , 1979, (05) :217-220
[9]   西藏变质岩中钾质白云母的b0值及其地质意义 [J].
张旗 ;
张振禹 ;
周云生 ;
李炤华 .
科学通报, 1979, (03) :120-123
[10]   我国西部祁连山区的古海洋地壳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J].
王荃 ;
刘雪亚 .
地质科学, 1976, (01) :4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