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创新能力研究述评

被引:9
作者
范柏乃 [1 ]
陈玉龙 [1 ]
段忠贤 [2 ]
机构
[1]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 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区域创新能力; 概念模型; 形成机理; 空间因素;
D O I
10.15994/j.1000-0763.2015.05.015
中图分类号
F124.3 [技术发展与革新];
学科分类号
0201 ; 020105 ;
摘要
厘清区域创新能力的内涵、结构与形成机理,对于指导我国更好地进行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梳理近些年国内外相关研究发现:区域创新能力的内涵和结构尚没有取得共识,也没有可供操作的概念模型;对于区域创新能力形成机理的研究不够深入,影响因素的探讨不够细致;空间因素的加入虽然可以很好地解释区域创新能力的形成,但是对于空间因素的选取和测量,还没有给出一致性的结论。因此,区域创新能力的相关研究还存在不足,应该从上述几个方面入手,弥补研究的缺憾。
引用
收藏
页码:95 / 10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46 条
[1]   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分布与变化趋势 [J].
魏守华 ;
禚金吉 ;
何嫄 .
科研管理, 2011, 32 (04) :152-160
[2]   基于智力资本的区域创新能力形成机理——来自我国地级市样本数据的经验证据 [J].
陈武 ;
何庆丰 ;
王学军 .
软科学, 2011, 25 (04) :1-7
[3]   区域智力资本与区域创新能力的识别 [J].
陈武 ;
何庆丰 ;
王学军 .
科技与经济, 2011, 24 (01) :25-30
[4]   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兼评我国创新能力的地区差距 [J].
魏守华 ;
吴贵生 ;
吕新雷 .
中国软科学, 2010, (09) :76-85
[5]   R&D管理模式变迁下的市场距离研究初探 [J].
李红玲 .
软科学, 2009, 23 (12) :30-34+38
[6]   基于效率的长三角区域创新网络形成机理 [J].
陈丹宇 .
经济地理, 2007, (03) :370-374
[7]   区域知识溢出与吸收能力研究 [J].
郑展 ;
韩伯棠 ;
张向东 .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7, (04) :97-101+152
[8]   R&D政策及其空间效应——欧盟经验与借鉴意义 [J].
郝莹莹 ;
杜德斌 ;
智瑞芝 .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7, (03) :36-40
[9]   OECD国家集群创新政策实践及其启示 [J].
徐占忱 .
工业技术经济, 2007, (01) :23-25
[10]   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形成机理探析 [J].
邵云飞 ;
谭劲松 .
管理科学学报 , 2006, (04)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