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龙门山及邻区地壳上地幔远震P波层析成像

被引:78
作者
郭飚 [1 ]
刘启元 [1 ]
陈九辉 [1 ]
刘立申 [2 ]
李顺成 [1 ]
李昱 [1 ]
王峻 [1 ]
齐少华 [1 ]
机构
[1]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 河北省地震局红山基准台
关键词
龙门山; 汶川地震; 流动地震台阵; 地震层析成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 [地震学];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本文利用川西地震台阵记录到的远震P波走时数据和非线性层析成像算法,获得龙门山地区400 km深度范围内的三维P波速度结构.为了适应川西地区复杂的地质结构,本文的层析成像方法采用了快速行进三维走时计算算法和Tarantola非线性反演算法.我们的结果揭示了川滇地块、松潘—甘孜地块和四川盆地三个不同地块构造差异及该区深部动力学特征.本文的研究表明:1)研究区地壳上地幔P波速度结构具有较为明显的分区特征,松潘—甘孜地块和川滇地块岩石圈速度较低,四川盆地岩石圈速度较高,四川盆地的岩石圈厚度从南250 km向北逐渐减薄至100 km.松潘—甘孜地块上地幔存在地幔上涌的特征.2)川滇地块和四川盆地仅是垂直接触关系,而在龙门山地区四川盆地前缘存在减薄的现象,并伴随松潘—甘孜地块上地幔低速物质有侵入四川盆地岩石圈下方的特征,这显示了四川盆地与松潘—甘孜地块和川滇地块的动力学关系的差异.3)以映秀为界,龙门山断裂带被从松潘—甘孜侵人的低速异常分为南北两段:龙门山南段和龙门山北段,汶川大地震及其余震序列均分布在龙门山断裂带的北段.在青藏高原向东挤压和地幔上涌的双重作用下造成松潘—甘孜地块隆升,由于汶川处于龙门山北段的最南端,应力容易在此集中.这些因素可能是汶川Ms8.0地震的基本动力学背景.本文的结果不支持四川盆地的俯冲及层间流动的动力学模型.
引用
收藏
页码:346 / 355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GPS-constrained inversion of present-day slip rates along major faults of the Sichuan-Yunnan region, China[J]. WANG YanZhao1, WANG EnNing2, SHEN ZhengKang1↑, WANG Min3, GAN WeiJun1, QIAO XueJun4, MENG GuoJie3, LI TieMing1, TAO Wei1, YANG YongLin5, CHENG Jia1 & LI Peng3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Earthquake Dynamics, Institute of Geology,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029, China;2 School of Earth and Space Sciences,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230026, China;3
[3]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发震断裂的滑动速率、复发周期和构造成因 [J].
张培震 ;
徐锡伟 ;
闻学泽 ;
冉勇康 .
地球物理学报, 2008, (04) :1066-1073
[4]   青藏高原东缘鲜水河断裂与龙门山断裂交会区现今的构造活动 [J].
唐文清 ;
陈智梁 ;
刘宇平 ;
张清志 ;
赵济湘 ;
BCBurchfiel ;
RWKing .
地质通报, 2005, (12) :1169-1172
[5]  
川西藏东地区的地壳P波速度结构[J]. 王椿镛,吴建平,楼海,周民都,白志明.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S1)
[6]   中国大陆现今构造运动的GPS速度场与活动地块 [J].
张培震 ;
王琪 ;
马宗晋 .
地学前缘, 2002, (02) :430-441
[7]  
龙门山造山带构造特征及演化过程研究[D]. 郭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6
[8]  
中国松潘-甘孜造山带的造山过程[M]. 地质出版社 , 许志琴等著, 1992
[9]  
New technology:New geological challenges .2 Burchfiel B C. Geol Soc Amer Today .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