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的岩石圈深部结构与动力学背景

被引:118
作者
朱介寿
机构
[1]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物理系
关键词
汶川地震; 青藏高原东缘; 龙门山; 被动源地震剖面; 爆破地震剖面; 面波层析成像; 推覆体与断裂;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2 [地震与地球构造];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中国西部地区由于受到印度板块向北推移挤压,青藏高原强烈变形,高原内部及其边缘的活断层上经常发生强烈地震,是大陆内部最活跃的地震区。汶川8级地震就发生在青藏高原东缘的松潘-甘孜地块与扬子地块交界的龙门山主中央断裂带上。作者利用面波层析成像、跨龙门山的被动源地震观测、爆破地震剖面的结果对震源附近的岩石圈结构和动力学特征进行研究,发现松潘-甘孜地块与扬子地块的岩石圈结构与性质有重大差异。扬子地块岩石圈显示为高速、坚固和稳定特性,而松潘-甘孜地块为低速、软弱及易于破碎。在松潘-甘孜地块中,中地壳内普遍存在一个低速层,它是引起中上地壳推覆运动的滑脱层,龙门山的推覆构造就是上部地壳仰冲的结果。汶川地震震源深度为14 km,正好位于龙门山推覆体的映秀-北川主中央断裂带上。
引用
收藏
页码:348 / 356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8 条
  • [1] 中国及邻区瑞利面波高分辨率层析成像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朱介寿
    曹家敏
    严忠琼
    [J]. 中国地质, 2007, (05) : 759 - 767
  • [2] 欧亚大陆及边缘海岩石圈的结构特性
    朱介寿
    [J]. 地学前缘, 2007, (03) : 1 - 20
  • [3] 东亚及西太平洋边缘海高分辨率面波层析成像
    朱介寿
    曹家敏
    蔡学林
    严忠琼
    曹小林
    [J]. 地球物理学报, 2002, (05) : 646 - 664+756
  • [4] 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的深层动力过程与陆─陆碰撞新模型
    滕吉文
    张中杰
    王光杰
    刘宏兵
    胡家富
    张秉铭
    陈云
    张慧
    [J]. 地球物理学报, 1999, (04) : 481 - 494
  • [5] 深反射地震揭示喜马拉雅地区地壳上地幔的复杂结构
    赵文津,车敬凯,徐中信
    [J]. 地球物理学报, 1996, (05) : 615 - 628
  • [6] 青藏高原及邻近区域的S波三维速度结构
    周兵
    朱介寿
    秦建业
    [J]. 地球物理学报, 1991, (04) : 426 - 441+531
  • [7] 青藏高原隆升与环境效应[M]. 科学出版社 , 郑度, 2004
  • [8] Lateral Variation in Crustal Structure of the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Inferred from Teleseismic Receiver Functions .2 Zhu,L. P,Thomas,J. O. 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