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谢通门县雄村斑岩型铜金矿床成因讨论——来自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的证据

被引:32
作者
郎兴海 [1 ,2 ]
陈毓川 [3 ]
唐菊兴 [3 ]
李志军 [1 ,2 ]
邓起 [2 ]
黄勇 [1 ,2 ]
陈渊 [2 ]
张丽 [4 ]
机构
[1] 成都理工大学
[2] 西藏天圆矿业资源开发有限公司
[3]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4]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
基金
国家基础研究计划;
关键词
元素组合; 元素分带; 找矿标志; 雄村; 斑岩型铜金矿床;
D O I
10.16509/j.georeview.2010.03.018
中图分类号
P618.41 [铜];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西藏谢通门县雄村铜金矿的成矿与含眼球状石英斑晶的角闪石英闪长玢岩有关,并至少受3个玢岩岩枝控制。主成矿元素为Cu,伴生元素为Au、Ag、Zn、Pb,其他微量元素Mo、As、Ba、Bi、Cd、Co、Mn、Ni、Sb含量较高。元素在垂向上具有分带特征,即从矿体中心向外可依次划分为Cu、Au、Ag、As、Sb、(Bi)→Co、Ni→Mo→Mn→Ba→Pb、Zn、Cd、Bi、(Sb),上述元素的异常和组合是寻找和评价该类矿床的重要地球化学标志。矿床的形成经历了早期Cu—Au—Ag成矿和晚期Zn—Pb—Cu—Au—Ag成矿两个阶段:早期成矿阶段形成了Cu—Au—Ag主矿体,晚期叠加Zn—Pb—Cu—Au—Ag矿化。Cu与Au、Ag呈显著的正相关,Cu主要呈独立矿物黄铜矿产出,Au、Ag主要赋存于黄铜矿中。矿石的K/Na值为6.9、Rb/Sr值为0.8,显示出矿床矿富K、Sr和贫Na、Rb的成矿环境;而Au(平均品位0.6×10-6)>0.4×10-6、Au(0.6×10-6)/Cu(0.4%)>1和n(Cu)/n(Au)(为20678)<40000以及Mo(19.7×10-6),说明该矿床富金而贫钼。矿床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成矿与偏中性的斑岩有关,元素组合特征,异常元素在垂向上的分带特征,主成矿阶段的Cu—Au—Ag矿化和晚期叠加的Zn—Pb—Cu—Au—Ag矿化,富Cu、Au、Ag和贫Mo的成矿元素组合及富K、Sr和贫Na、Rb的成矿环境,均表明矿床具有产于岛弧或类似岛弧环境的斑岩型铜金矿床的特征且叠加斑岩成矿系统晚期呈脉状产出的浅成低温热液型Zn—Pb—Cu—Au—Ag矿化。
引用
收藏
页码:386 / 404
页数:19
相关论文
共 28 条
  • [1] 应用地球化学.[M].戴塔根;龚铃兰;张起钻编著;.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
  • [2] 中国主要类型铜矿勘查地球化学模型.[M].吴承烈等著;.地质出版社.1998,
  • [3] 大型铜矿地质与找矿.[M].王之田等著;.冶金工业出版社.1994,
  • [4] 喷流型与浊流型层控金矿床.[M].郑明华等著;.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 [5] 世界斑岩铜矿床.[M].(苏)克里夫佐夫(Кривцов;А.И.)等著;王肇芬等译;.地质出版社.1990,
  • [6] 元素地球化学.[M].刘英俊 著.科学出版社.1984,
  • [7] Gold in porphyry copper deposits: its abundance and fate.[J].Stephen E Kesler;Stephen L Chryssoulis;Grigore Simon.Ore Geology Reviews.2002, 1
  • [8] SOME THOUGHTS ON GOLD-RICH PORPHYRY COPPER-DEPOSITS
    SILLITOE, RH
    [J]. MINERALIUM DEPOSITA, 1979, 14 (02) : 161 - 174
  • [9] 西藏谢通门县雄村铜金矿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唐菊兴
    黄勇
    李志军
    邓起
    郎兴海
    陈渊
    张丽
    [J]. 矿床地质, 2009, 28 (01) : 15 - 28
  • [10] 西藏首例独立钼矿——冈底斯沙让大型斑岩钼矿的发现及其意义
    秦克章
    李光明
    赵俊兴
    李金祥
    薛国强
    严刚
    粟登奎
    肖波
    陈雷
    范新
    [J]. 中国地质, 2008, 35 (06) : 1101 - 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