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脉诊的图象化和定量化

被引:15
作者
费兆馥
张志枫
机构
[1]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
关键词
中医脉诊; 脉图自动识别;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241 [中医诊断学];
学科分类号
100505 ;
摘要
脉诊是中医诊察疾病的重要方法,在辨证论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经过两千多年医疗实践和不断总结,中医已形成朴素的脉学理论体系和独特的脉诊诊断技术。脉学理论源于《内经》,立论于晋王叔和《脉经》,明李时珍的《濒湖脉学》使脉学得到普及和发展。《脉经》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脉学著作,奠定了中医脉学的理论基础,对于世界医学亦有广泛的影响,早在17世纪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而流传于国外。脉象是医生切脉时手指感觉到的脉管搏动的形象,它是一项灵敏度较高、综合性较强的人体生理、病理信息,脉象作为中医一项独特的诊断技术,具有简便,无创、无痛的特点而易为患者所接受,然而这一诊断方法在长期医疗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缺陷。首先,切脉单凭医生手指感觉辨别脉象的特征,受到感觉、经验和表述的限制,影响了对脉象判断的规范化;其次,对脉象的表述依靠语言文字,采取类比的方法,虽然描绘得极为主动,但由子学者的知识和理解不一,对各种脉象的概念认识不够清楚,使初学者感到困惑,费时颇多却不得要领,难以掌握和运用;再则,感知的脉象,无法具体记录和保存,影响了对脉象机理的研究。因此,运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论和高科技技术,进行脉诊客观化研究,是继承和发扬中医脉学的重要课题。
引用
收藏
页码:269 / 274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外感发热患者的脉图观察 [J].
费兆馥 ;
吕超 ;
王观敏 ;
徐叶润 ;
陈汝兴 .
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5, (12) :40-43
[2]   65例贫血患者中医辨证和脉象的关系探讨 [J].
张镜人 ;
郑秀春 ;
杨天权 ;
谭锦雯 ;
张存钧 ;
张亚声 .
辽宁中医杂志, 1985, (02) :1-4
[3]   桡动脉脉图法检测几种脉象的循环功能 [J].
殷文治 ;
费兆馥 .
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3, (01) :47-49
[4]   阴虚火旺证脉象的初步观察 [J].
费兆馥 ;
殷文治 ;
曹明珠 .
辽宁中医杂志, 1982, (07) :1-3
[5]   桡动脉压力波随生理参数的变化 [J].
柳兆荣 ;
李惜惜 .
力学学报, 1982, (03) :244-250+311
[6]   MX-3型脉象仪的研究设计 [J].
李景唐 ;
孙汉钧 .
医疗器械, 1980, (05) :20-23
[7]  
中国脉诊研究.[M].费兆馥主编;.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