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3年内蒙古寒潮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65
作者
刘宪锋 [1 ,2 ]
朱秀芳 [1 ,2 ]
潘耀忠 [1 ,2 ]
李双双 [1 ,3 ]
张东海 [1 ,2 ]
刘焱序 [4 ]
机构
[1] 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2]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
[3] 北京师范大学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
[4] 不详
关键词
寒潮; 分段线性回归; Sen+Mann-Kendall分析法; 时空变化; 影响因素; 内蒙古;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68.0 [统计方法、整理方法];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内蒙古及其周边121个气象台站1960-2013年逐日最低气温数据,辅以分段线性回归模型、趋势分析及相关分析等方法,本文探讨了近53年内蒙古寒潮频次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近53年内蒙古单站寒潮频次总体呈下降趋势,降速为-0.5次/10a(-2.41.2次/10a),其中1991年之前降速为-1.1次/10a(-3.32.5次/10a),而1991年之后呈增加趋势,增速为0.45次/10a(-4.44.2次/10a);春季寒潮变化趋势与年变化趋势一致,且在各季节中变化最为显著;寒潮频次年内变化呈"双峰"结构特征,且以11月最多;(2)空间上,内蒙古单站寒潮频次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特征,高发区集中在内蒙古的北部和中部地区,且北部高于中部。年代尺度对比来看,20世纪60-90年代寒潮高频区域范围在减少、低频区域范围在增加;而21世纪初期高频区域范围有所增加,增加区主要为内蒙古东部的图里河、小二沟,以及中部的西乌珠穆沁旗等地;(3)就年尺度而言,寒潮主要受AO、NAO、CA、APVII和CQ控制,而各季节驱动因素有所差别,冬季寒潮与AO、NAO、SHI、CA、TPI、APVII、CW和IZ均达到显著相关关系,说明冬季寒潮受多种因素共同控制;秋季寒潮主要受CA和IM影响;而春季寒潮与CA和APVII关系显著。
引用
收藏
页码:1013 / 1024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1]  
Climate Change 2013: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Stocker D Q. Working Group I Contribution to the Fif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 2013
[12]   全球变暖背景下南宁地区寒潮活动的变化 [J].
陈业国 ;
何冬燕 ;
农孟松 .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8, (04) :245-249
[13]   我国近46年来的寒潮时空变化与冬季增暖 [J].
钱维宏 ;
张玮玮 .
大气科学, 2007, (06) :1266-1278
[14]   近53年中国寒潮的变化特征及其可能原因 [J].
王遵娅 ;
丁一汇 .
大气科学, 2006, (06) :1068-1076
[15]   近百年北极涛动对中国冬季气候的影响 [J].
龚道溢 ;
王绍武 .
地理学报, 2003, (04) :559-568
[16]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and Its Relation to the Summer Monsoon[J]. 陈文,Han-F.Graf,黄荣辉.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00(01)
[17]   中国近四十年最高最低温度变化 [J].
翟盘茂 ;
任福民 .
气象学报, 1997, (04) :35-46
[18]   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动力结构的研究 [J].
丁一汇 ;
温市耕 ;
李运锦 .
气象学报, 1991, (04) :430-439
[19]   我国地形小气候研究概况与展望 [J].
黄寿波 .
地理研究, 1986, (02) :90-101
[20]   阻塞形势破坏时期的东亚一次寒潮过程 [J].
陶诗言 .
气象学报, 1957, (01) :6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