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盆地红土地层中网纹的成因探讨

被引:18
作者
来红州
莫多闻
李新坡
机构
[1]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关键词
红土; 网纹; 黏土矿物; 洞庭盆地;
D O I
10.13209/j.0479-8023.2005.032
中图分类号
P534 [各时代地史及其地层];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 ,运用化学全量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和扫描电镜微形貌分析等实验方法和手段 ,对洞庭盆地第四系红土地层中网纹的元素地球化学、矿物组合特征和微形貌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 ,对洞庭盆地红土地层中 2种主要的网纹类型———蠕虫状网纹和根状网纹的成因进行了探讨。认为 :土壤孔隙空间的形成和化学元素的迁移是网纹产生的 2个必要条件。蠕虫状网纹孔隙空间的产生是由于地层静压力和地下水位季节性变化造成的 ,而根状网纹的孔隙空间则是植物根系腐烂分解后提供的。地下水和地表水强烈的淋溶作用使土壤中硅、铝、铁、锰等元素的迁移能力增强 ,土壤胶体粒子之间的化学反应 ,使得这些孔隙空间在后期逐渐被次生黏土矿物和石英所充填 ,最终 ,在洞庭盆地第四系红土地层中形成大量的蠕虫状和根状白色网纹。
引用
收藏
页码:240 / 248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21]   华南第四纪网状红土虫状白斑的成因探讨 [J].
李驭亚 .
地质论评, 1965, (02) :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