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MF模式的南京市大气细颗粒物源解析

被引:62
作者
王苏蓉 [1 ]
喻义勇 [2 ]
王勤耕 [1 ,3 ]
陆燕 [1 ]
殷丽娜 [1 ]
张予燕 [2 ]
陆小波 [2 ]
机构
[1]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
[2] 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3] 大气环境与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关键词
源解析; 正矩阵因子分解法(PMF); 细颗粒物;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13 [粒状污染物];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2 ;
摘要
为研究南京市大气细颗粒物(PM2.5)污染来源,分别在3个点位、4个季节开展了PM2.5环境样品的采集,共获得170个有效样本对样本进行了化学成分分析,包括Al、Fe、Na、Mg、K、Ba、Li、Tl、Mn、Co、Ni、Cu、Zn、Sb、Pb、Cr、Ce、Na+、NH4+、Mg2+、Ca2+、SO42-、NO3-、Cl-、以及OC,EC,共计26种,首先采用OC/EC最小比值法估算出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的含量;然后利用正矩阵因子分解法(PMF)对PM2.5的非SOA部分进行来源解析,共解析出6类因子:二次无机气溶胶(SIA),燃煤、机动车排放、地面扬尘、冶金和其它源,贡献率分别25.0%、23.5%、20.4%、17.1%、3.0%和11.0%;最后基于南京市SO2、NOx、VOCs三种主要前体污染物的排放量,分别对SIA和SOA在一次来源中进行再分配最终结果表明,南京市PM2.5主要来源为燃煤、机动车、扬尘、工业和其它源,其贡献率分别为29.6%,22.4%、14.6%、18.7%和14.7%.
引用
收藏
页码:3535 / 354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30 条
[1]   南京市PM2.5颗粒物来源探析 [J].
丁铭 ;
郁建桥 ;
程真 ;
陈玉柱 .
环境科技, 2014, 27 (04) :23-26
[2]   天津市PM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污染特征及来源分析 [J].
古金霞 ;
吴丽萍 ;
霍光耀 ;
白志鹏 ;
杜世勇 ;
刘爱霞 ;
解以扬 .
中国环境监测, 2013, 29 (03) :30-34
[3]   天津市颗粒物中元素化学特征及来源附视频 [J].
董海燕 ;
古金霞 ;
姜伟 ;
白志鹏 .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12, (01) :25-28
[4]   龙岩市大气颗粒物来源统计分析 [J].
房春生 ;
陈分定 ;
陈克华 ;
肖忠慎 ;
王菊 .
中国环境科学, 2011, (02) :214-219
[5]   霾天气下南京PM2.5中金属元素污染特征及来源分析 [J].
杨卫芬 ;
银燕 ;
魏玉香 ;
陈魁 .
中国环境科学, 2010, 30 (01) :12-17
[6]   南京市大气细颗粒物化学成分分析 [J].
银燕 ;
童尧青 ;
魏玉香 ;
王体健 ;
李嘉鹏 ;
杨卫芬 ;
樊曙先 .
大气科学学报, 2009, 32 (06) :723-733
[7]   南京市PM2.5物理化学特性及来源解析 [J].
黄辉军 ;
刘红年 ;
蒋维楣 ;
黄世鸿 ;
张予燕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6, (06) :713-722
[8]   南京市气溶胶PM2.5一次来源解析 [J].
樊曙先 ;
徐建强 ;
郑有飞 ;
谢学俭 .
气象科学, 2005, (06) :587-593
[9]   土壤样品采集和化学元素分析全过程质量控制比较研究 [J].
董德明 ;
房春生 ;
王菊 ;
谢忠雷 ;
谢海燕 ;
李海龙 .
分析化学, 2002, (10) :1158-1162
[10]   环境样品采集和分析质量保证研究的现状与进展 [J].
董德明 ;
房春生 ;
朱先磊 ;
王菊 ;
刘淼 .
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00, (03) :8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