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生态补偿的基础理论与体制机制问题探讨

被引:31
作者
丁四保 [1 ]
王晓云 [2 ]
机构
[1] 东北师范大学中国东北研究院
[2] 海南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
区域; 生态补偿; 外部作用; 流域; 体制机制;
D O I
10.16164/j.cnki.22-1062/c.2008.04.018
中图分类号
X321 [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
学科分类号
083305 ; 1204 ;
摘要
"区域"一般都会倾向于发展而忽略保护,而忽略保护的一个原因是区域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害往往是外部性的,即作用于其他区域。如果没有区域间的生态补偿,任何区域都不会自觉地进行保护而自己承担保护的成本。但是实现区域之间的补偿还会遇到区域制度的障碍,笔者讨论了障碍因素。要实现区域之间的补偿需通过区域外部作用的研究搞清区域的责任。区域外部作用受生态服务和环境影响。区域外部作用是通过大气、水来传递的,而大气承载的外部作用一般都成为公共物品,不会发生责任和补偿关系,因此笔者重点讨论了水———流域上的生态补偿机制,提出了区域之间的谈判条件、谈判机制和多种补偿形式。
引用
收藏
页码:5 / 10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我国的地方经济:制度特征与发展不平衡 [J].
丁四保 .
经济地理, 2007, (01) :1-4
[2]   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设计 [J].
张惠远 ;
刘桂环 .
环境保护, 2006, (19) :49-54
[3]  
西方经济学.[M].厉以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  
地方财政学.[M].钟晓敏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5]  
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概论.[M].马中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