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与实质:刑法解释论的进路考察及选择

被引:15
作者
高仕银
机构
[1] 北京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实质解释论; 形式解释论; 刑法学派; 进路选择;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14 [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030609 ;
摘要
形式解释与实质解释由于语境场域不同而存在差别。形式解释论与实质解释论都进行法律实质判断,但因判断位序等不同而使结论存在较大差异。研究基于对形式解释与实质解释的本体及其在解释论上的位阶与归属的分析,以及对实质解释应然主张下的实然解释结论的检视,归结出在中国当前的刑事法治现状下应当秉持的刑法解释论进路。实质解释论主要表现为入罪解释而需摒弃,形式解释论应为正确的选择。
引用
收藏
页码:41 / 4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犯罪论体系的位阶性研究 [J].
陈兴良 .
法学研究, 2010, 32 (04) :100-122
[2]   刑法形式解释论与实质解释论之争 [J].
周详 .
法学研究, 2010, 32 (03) :57-70
[3]   论我国定罪思维的传统及其演化 [J].
欧阳本祺 .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0, 28 (03) :21-29
[4]   形式与实质的关系:刑法学的反思性检讨 [J].
陈兴良 .
法学研究, 2008, 13 (06) :96-111
[6]   实质的刑法解释论之确立与展开 [J].
苏彩霞 .
法学研究, 2007, (02) :38-52
[7]   走向实质解释的刑法学——刑法方法论的发端、发展与发达 [J].
刘艳红 .
中国法学, 2006, (05) :170-179
[8]   刑法学研究中的十关系论 [J].
张明楷 .
政法论坛, 2006, (02) :3-19
[9]   刑法方法理论的若干基本问题 [J].
王世洲 .
法学研究, 2005, (05) :70-85
[10]   非家庭成员间遗弃行为之定性研究——王益民等遗弃案之分析 [J].
陈兴良 .
法学评论, 2005, (04) :135-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