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04—2011年毒蕈中毒事件分析

被引:61
作者
王锐 [1 ]
高永军 [1 ]
丁凡 [1 ]
谢荣恒 [2 ]
王霄晔 [1 ]
李群 [1 ,2 ]
机构
[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应急中心
[2] 贵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关键词
毒蕈; 食物中毒; 流行病学; 特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155.3 [饮食中毒与饮食性疾病的预防];
学科分类号
100403 ;
摘要
目的了解中国毒蕈中毒事件的发生规律及流行病学特征,为毒蕈中毒的预警及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4—2011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全国毒蕈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4—2011年全国共报告毒蕈中毒事件444起,累计报告中毒病例2 856例,死亡606例。毒蕈中毒事件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6—9月是毒蕈中毒事件的高发期。云南、广西、四川、贵州是毒蕈中毒的高发省份。通过监测报告发现的毒蕈种类有22种,其中导致毒蕈中毒事件数、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最多的为伞菌目鹅膏菌科鹅膏菌属的致命白毒伞、毒鹅膏菌、角鳞灰鹅膏菌等6种毒蕈。家庭是毒蕈中毒的主要发生场所,占事件总数的85.1%。误将野生毒蕈当做可食用蕈是中毒的主要原因,占事件总数的96.8%。结论毒蕈中毒引起的死亡是造成食物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应对高发季节和高发省份进行重点监测和管理,提高居民的自我保护能力。
引用
收藏
页码:158 / 161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云南省2004—2010年野生蕈食物中毒分析 [J].
余思洋 ;
王晓雯 ;
赵江 ;
刘辉 ;
胡太芬 ;
万青青 ;
李娟娟 ;
万蓉 .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2, 24 (01) :71-73
[2]   一起误食白毒伞引起食物中毒调查 [J].
刘钢 .
中国公共卫生, 2007, (05) :640-640
[3]   野生蘑菇食用安全及管理建议 [J].
徐立环 ;
郭晓萍 ;
韩志宏 .
中国医疗前沿, 2007, (06) :123-123
[4]   广州市2000~2005年蘑菇中毒调查 [J].
毛新武 ;
李迎月 ;
何洁仪 ;
景钦隆 .
中国热带医学, 2007, (01) :166-167
[5]   鹅膏毒肽对大鼠心肌细胞影响 [J].
李玉白 ;
赵其辉 ;
刘绍纲 .
中国公共卫生 , 2006, (09) :1120-1121
[6]  
食源性疾病防制与应急处置[M]. 复旦大学出版社 , 金培刚,丁钢强,顾振华主编, 2006
[7]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M].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 李勇主编, 2005
[8]  
实用急性中毒全书[M]. 人民卫生出版社 , 任引津等主编,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