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地区大气红外探测器(AIRS)资料质量检验及揭示的上对流层水汽特征

被引:32
作者
占瑞芬
李建平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青藏高原; AIRS; 上对流层水汽; 温室气体; 质量检验; 季节内振荡;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12 [探测技术与方法];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上对流层水汽(UTWV)是大气中最重要的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变暖有重要贡献;而青藏高原被认为是UTWV进入平流层的重要通道,在平流层-对流层水汽交换及平流层水汽变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首先利用高原探空站资料对大气红外探测器(AIRS)反演的水汽数据在高原地区的质量进行了检验,发现AIRS反演的水汽数据与探空实测数据是相当一致的。其中全年和夏半年AIRS的可信度较好,而冬半年,尤其是上对流层AIRS水汽可信度相对较低,但在缺乏高精密数据时仍部分可用。利用AIRS资料对青藏高原地区UTWV季节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原冬季偏干,而夏季显著偏湿,并且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显示,夏季高原UTWV主要存在三种空间分布型,即全区一致型,高原东西偶极型和南北带状偶极型。一致型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而偶极型则以季节内振荡为主。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夏半年高原地区UTWV季节内振荡特征,结果表明,UTWV季节内振荡的显著周期位于10~20天和30~60天。前者主要表现为纬向东传,并且可以越过高原进入我国江淮流域上空;而后者主要向南移动,基本表现为高原局地振荡。最后,进一步探讨了高原UTWV季节内振荡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高原地区UTWV的低频变化主要与高原热状况、南亚高压活动及其与二者相耦合的对流活动有关。
引用
收藏
页码:242 / 260
页数:19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青藏高原地表热力异常与我国江淮地区夏季降水的关系 [J].
赵勇 ;
钱永甫 .
大气科学, 2007, (01) :145-154
[2]   青藏高原对流时空变化与东亚环流的关系 [J].
张庆云 ;
金祖辉 ;
彭京备 .
大气科学, 2006, (05) :802-812
[3]   夏季青藏高原TBB低频振荡及其与华中地区旱涝的关系 [J].
贺懿华 ;
李才媛 ;
金琪 ;
王晓玲 .
高原气象, 2006, (04) :658-664
[4]   大气红外探测器(AIRS)温、湿度反演产品的有效性检验及在数值模式中的应用研究 [J].
高文华 ;
赵凤生 ;
盖长松 .
气象学报, 2006, (03) :271-280
[5]   青藏高原气候变暖是温室气体排放加剧结果的新证据 [J].
段安民 ;
吴国雄 ;
张琼 ;
刘屹岷 .
科学通报, 2006, (08) :989-992
[6]   青藏高原加热如何影响亚洲夏季的气候格局 [J].
吴国雄 ;
刘屹岷 ;
刘新 ;
段安民 ;
梁潇云 .
大气科学, 2005, (01) :47-56+167
[7]   青藏高原—季风水汽输送“大三角扇型”影响域特征与中国区域旱涝异常的关系 [J].
徐祥德 ;
陶诗言 ;
王继志 ;
陈联寿 ;
周丽 ;
王秀荣 .
气象学报, 2002, (03) :257-266+385
[8]   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上空平流层-对流层之间大气的质量交换 [J].
丛春华 ;
李维亮 ;
周秀骥 .
科学通报, 2001, (22) :1914-1918
[9]   青藏高原地-气过程动力、热力结构综合物理图象 [J].
徐祥德 ;
周明煜 ;
陈家宜 ;
卞林根 ;
张光智 ;
刘辉志 ;
李诗明 ;
张宏升 ;
赵冀俊 ;
索朗多吉 ;
王继志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1, (05) :428-441
[10]   青藏高原是我国气候变化启动区的新证据 [J].
冯松 ;
汤懋苍 ;
王冬梅 .
科学通报, 1998, (06) :633-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