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中的“修昔底德陷阱”话语

被引:22
作者
蔡翠红
机构
[1]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
关键词
修昔底德陷阱; 中美关系; 权力转移; 安全困境;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822.371.2 [];
学科分类号
030207 ;
摘要
近年来,一些西方学者频繁使用"修昔底德陷阱"描述中美关系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这种历史类比存在明显的误导性,它忽视了一些保障中美能够绕开"修昔底德陷阱"的重要因素,包括:在全球层面,复合相互依赖的国际环境、集体安全机制的日益刚性化、历史上战争的苦难经验;在双边层面,中美在经济相互依赖和全球治理议题等方面的"结构性共同利益"、战略竞争的"社会进化式"发展以及核威慑条件下的国家理性。此外,当前网络时代伴随的整体思维、外交透明度,以及危机预防和沟通的便利也是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的重要保障。将"修昔底德陷阱"话语与中美关系相关联对中美关系、地区形势以及世界局势都有危害,应全力避免。
引用
收藏
页码:13 / 31+137 +137
页数:20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中美掉进“修昔底德陷阱”? [J].
郑振清 .
南风窗, 2015, (07) :26-28
[2]   走出“修昔底德陷阱” [J].
叶小文 .
孔学堂, 2014, 1 (01) :10-11+106
[3]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条件探索 [J].
金灿荣 ;
赵远良 .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4, (03) :50-68+156
[5]   论中国的军事透明度 [J].
滕建群 .
国际问题研究, 2009, (03) :47-52
[6]   论中美共同利益与结构性矛盾 [J].
夏立平 .
太平洋学报 , 2003, (02) :27-35
[7]  
新型大国关系与“修昔底德陷阱”[N]. 余南平.文汇报. 2014 (010)
[8]  
论中国[M]. 中信出版社 , (美) 基辛格 (Kissinger, 2012
[9]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M]. 商务印书馆 , (古希腊) 修昔底德, 2011
[10]  
中美关系新战略[M]. 中信出版社 , 戴敏等,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