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OD16产品的我国2001-2010年蒸散发时空格局变化分析

被引:94
作者
贺添 [1 ,2 ,3 ]
邵全琴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3] 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蒸散发; MODIS数据; 时空格局变化; 中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07 [大气遥感]; P426.2 [蒸发与蒸散];
学科分类号
1404 ; 0706 ; 070601 ;
摘要
蒸散发的时空格局分析对理解气候变化与水资源之间的相互影响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MODIS全球蒸散发产品(MOD16),分析了2001-2010年我国陆面蒸散发的时空格局变化,得出以下结论:(1)站点尺度和流域尺度的精度验证结果表明,MOD16产品对于我国森林、农田生态系统类型,以及辽河、海河、黄河和淮河流域的模拟精度较高;(2)2001-2010年,我国年均蒸散发为532±10 mm,年内蒸散值变化最大的是东北区,月均蒸散变异系数为0.87,而西北区变化幅度最小,变异系数为0.19;(3)2001-2010年,我国陆面蒸散发年际变化总的趋势不明显,占陆地面积11.2%区域的蒸散发呈显著减少趋势(p<0.05),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中部,内蒙古中东部地区及新疆北部,只有2.3%的区域的蒸散发增加趋势显著,(p<0.05),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黄淮海平原及东北平原;(4)通过对比干旱指数变化趋势、植被指数变化趋势图可以看出,蒸散发显著减少的区域主要分布于干旱加剧的半干旱地区,而蒸散发显著增加的区域主要位于植被变好的地区。
引用
收藏
页码:979 / 988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30 条
[1]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征与空间格局(英文) [J].
刘纪远 ;
匡文慧 ;
张增祥 ;
徐新良 ;
秦元伟 ;
宁佳 ;
周万村 ;
张树文 ;
李仁东 ;
颜长珍 ;
吴世新 ;
史学正 ;
江南 ;
于东升 ;
潘贤章 ;
迟文峰 .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4, 24 (02) :195-210
[2]   基于MOD16产品的鄱阳湖流域地表蒸散量时空分布特征 [J].
吴桂平 ;
刘元波 ;
赵晓松 ;
叶春 .
地理研究, 2013, 32 (04) :617-627
[3]   1981-2010年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实际蒸散的影响 [J].
尹云鹤 ;
吴绍洪 ;
赵东升 ;
郑度 ;
潘韬 .
地理学报, 2012, 67 (11) :1471-1481
[4]   基于遥感的千烟洲人工林蒸散及其组分模拟研究 [J].
魏焕奇 ;
何洪林 ;
刘敏 ;
张黎 ;
于贵瑞 ;
闵程程 ;
王辉民 ;
刘影 .
自然资源学报, 2012, 27 (05) :778-789
[5]   黑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综合遥感观测联合试验总体设计 [J].
李新 ;
刘绍民 ;
马明国 ;
肖青 ;
柳钦火 ;
晋锐 ;
车涛 ;
王维真 ;
祁元 ;
李弘毅 ;
朱高峰 ;
郭建文 ;
冉有华 ;
闻建光 ;
王树果 .
地球科学进展, 2012, 27 (05) :481-498
[6]   近30年来中国陆地蒸散量和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分析 [J].
邴龙飞 ;
苏红波 ;
邵全琴 ;
刘纪远 .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2, (01) :1-13
[7]   ETWatch的模型与方法 [J].
吴炳方 ;
熊隽 ;
闫娜娜 .
遥感学报, 2011, 15 (02) :224-239
[8]   1991年至2000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蒸散时空分布特征 [J].
周蕾 ;
王绍强 ;
陈镜明 ;
冯险峰 ;
居为民 ;
伍卫星 .
资源科学, 2009, 31 (06) :962-972
[9]   遥感蒸散发模型研究进展 [J].
高彦春 ;
龙笛 .
遥感学报, 2008, (03) :515-528
[10]  
Recent progress and future directions of ChinaFLUX[J]. YU Guirui , FU Yuling, SUN Xiaomin, WEN Xuefa & ZHANG Leiming Key Laboratory of Ecosystem Network Observation and Model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School of Earth Sciences, Graduate University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 2006(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