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原油成因研究

被引:13
作者
段毅
张辉
郑朝阳
吴保祥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 兰州
[3] 兰州
[4] 兰州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原油; 成因机制;
D O I
10.14027/j.cnki.cjxb.2004.s1.010
中图分类号
P618.130.2 [地质构造、油气藏(田)的形成];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柴达木盆地是我国西北地区大型含油气盆地之一。经过50年的油气勘探,已在该盆地发现18个油田,它们主要分布柴西地区,对其成因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通过对这些油田原油的物理化学性质、油源对比和成因机制综合研究表明,柴西地区和柴北地区是两个不同的成油单元,它们原油的形成环境、母质类型、成熟度和油源都是截然不同的。并且认为,虽然柴达木盆地第三系生油岩有机碳含量较低,但是其形成于强还原和咸水环境,有利于生物脂类的保存,生物脂类与可溶有机质和干酪根一起在低成熟阶段可以生成大量石油,是柴西地区未熟低熟原油形成的主要途径。
引用
收藏
页码:61 / 65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柴达木盆地西部原油极性化合物特征及其地球化学意义 [J].
段毅 ;
王智平 ;
张晓宝 ;
张辉 ;
周世新 .
地质学报, 2003, (03) :414-422
[2]   柴达木盆地原油碳同位素组成的主控因素与成因类型 [J].
段毅 ;
彭德华 ;
张晓宝 ;
周世新 ;
王智平 ;
张辉 .
沉积学报, 2003, (02) :355-359
[3]   脱羟基维生素E及其地球化学意义 [J].
包建平 ;
王铁冠 ;
干一女 .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1989, (03) :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