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边际K函数的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经济空间划分

被引:12
作者
葛莹 [1 ]
John Miron [2 ]
蒲英霞 [3 ]
赵慧慧 [1 ]
李云婷 [1 ]
机构
[1] 河海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2] 多伦多大学地理系
[3]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关键词
经济空间划分; Ripley's K函数; 边际分析法; 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地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127 [地方经济];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学科分类号
0202 ; 020202 ; 0701 ; 070104 ;
摘要
基于空间点模式分析的Ripley's K函数,结合微观经济学的边际分析法,通过集聚度和边际集聚两个指标,从理论上探索城市群集聚效应的定量测度方法,提出一种城市群的经济空间划分方法。本文的不同在于,多尺度估算城市的集聚度和边际集聚,以城市的边际集聚极值点时的城市区域布局模式为最优,据此划分城市群的经济空间,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对本文提出的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的集聚度估计显示,长三角地区2010年城市空间布局为随机分布型,但随着观测尺度的增加,城市的集聚度呈快速上升趋势。2边际集聚估计揭示,当城市区位和城市规模的集聚尺度分别为173 km和185 km时,城市区位或规模的集聚效应达到峰值,此时长三角地区城市空间布局出现最优模式。3空间聚类分析展示,在城市区域布局的最优空间模式下,长三角地区呈现"中心—外围"的经济空间结构,高集聚度子群是区域经济发展中心,全部位于上海经济辐射圈,而低集聚度子群是外围欠发达地区,全部位于区际行政边界,暗示边际负效应仍阻碍着地区内外人员的往来。
引用
收藏
页码:528 / 538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1]  
中国2010年分县人口普查资料[M]. 中国统计出版社 ,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 2012
[12]  
中国城镇体系[M]. 商务印书馆 , 顾朝林著, 1992
[13]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J].
Anas, A ;
Arnott, R ;
Small, KA .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998, 36 (03) :1426-1464
[14]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GEOGRAPHY [J].
KRUGMAN, P .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1, 99 (03) :483-499
[15]  
SECOND-ORDER ANALYSIS OF POINT PATTERNS: THE CASE OF CHICAGO AS A MULTI-CENTER URBAN REGION[J] . Arthur Getis.The Professional Geographer . 1983 (1)
[16]  
Modelling Spatial Patterns[J] . B. D. Ripley.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Series . 1977 (2)
[17]  
On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and Economic Efficiency: Comment[J] . Eli Borukhov.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 1975 (1)
[18]   基于ESDA-GIS的城镇群体空间结构 [J].
马晓冬 ;
马荣华 ;
徐建刚 .
地理学报, 2004, (06) :1048-1057
[19]   中国城镇体系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变化 [J].
杨国安 ;
甘国辉 .
地球信息科学, 2004, (03) :12-18
[20]   从行政区兼并到区域管治——长江三角洲的实证与思考 [J].
张京祥 ;
吴缚龙 .
城市规划, 2004, (05) :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