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

被引:45
作者
刘凯
吴怡
陶雅萌
王成新
机构
[1] 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人地协调与绿色发展”山东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碳排放; 绿色发展; 空间杜宾模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321 [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
学科分类号
083305 ; 1204 ;
摘要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新理念和新目标,需要生态经济文明、生态社会文明和生态环境文明三个子系统协同推进与共同发展。降低碳排放强度是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政府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和必然选择。研究生态文明建设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尤其从不同维度厘清生态文明建设不同子系统对碳排放强度的具体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利用2004—2016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在STIRPAT模型基础上建立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生态经济文明、生态社会文明、生态环境文明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中国各省域碳排放强度的Moran’s I指数在0. 425~0. 473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相互之间的碳排放强度可以相互影响,其原因在于相邻省域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并且自然和经济社会特征具有一定相似性。②生态经济文明、生态社会文明、生态环境文明与碳排放强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是-4. 743 139、2. 865 884、-0. 324 6447,生态经济文明和生态环境文明可以降低碳排放强度,生态社会文明提高了碳排放强度。通过生态文明建设降低碳排放强度需要三个子系统均对碳排放强度产生负向影响,需要进一步转变生态社会文明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效应,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全面降低碳排放强度。③生态社会文明空间溢出效应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生态经济文明、生态环境文明空间溢出效应的相关系数分别是2. 046 531、-3. 238 323,生态经济文明上升造成了周边省域碳排放强度上升,生态环境文明上升促进了周边省域碳排放强度下降。相邻省域之间需要确立共同的生态经济文明目标,建立跨省域减少碳排放合作机制,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提高的同时共同致力于碳排放强度降低。
引用
收藏
页码:50 / 56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46 条
[1]   1990—2014年典型国家技术变革与结构调整的碳排放驱动效应测度 [J].
王宪恩 ;
段志远 ;
王培博 ;
宋俊年 ;
王硕 ;
段海燕 .
资源科学, 2018, 40 (11) :2317-2327
[2]   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结构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 [J].
张琳杰 ;
崔海洋 .
改革, 2018, (11) :130-138
[3]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效率空间均衡性及格局演变特征 [J].
王耕 ;
李素娟 ;
马奇飞 .
地理学报, 2018, 73 (11) :2198-2209
[4]   从生态环境保护到生态文明建设:四十年的回顾与展望 [J].
任建兰 ;
王亚平 ;
程钰 .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06) :27-39
[5]   中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40年演变 [J].
吴舜泽 ;
黄德生 ;
刘智超 ;
沈晓悦 ;
原庆丹 .
环境保护, 2018, 46 (20) :14-20
[6]   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依赖与互动关系变化——基于2003-2015年长江经济带地级市面板数据 [J].
宓泽锋 ;
周灿 ;
朱菲菲 ;
曾刚 .
地理研究, 2018, 37 (10) :1915-1926
[7]   湖北省农地利用方式变化的碳效应特征与空间差异 [J].
李波 ;
刘雪琪 ;
梅倩 ;
王昆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8, 28 (10) :62-70
[8]   城镇景观格局对区域碳排放影响及其差别化管控研究 [J].
郭杰 ;
丁冠乔 ;
刘晓曼 ;
蔡博峰 ;
刘红光 ;
袁子坤 ;
朱天琦 ;
干晓宇 ;
马贤磊 ;
蓝菁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8, 28 (10) :55-61
[9]   环境规制与能源消费碳排放——理论分析及空间实证 [J].
邝嫦娥 ;
邹伟勇 .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42 (05) :81-86
[10]   金融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以23个国家与地区为例 [J].
周莹莹 .
求索, 2018, (05) :7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