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权时代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治理

被引:135
作者
郭春镇
机构
[1] 厦门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人脸识别; 个人信息; 隐私; 数字人权;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P391.41 []; D912.1 [行政法];
学科分类号
080203 ; 030103 ;
摘要
在数字人权时代,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相当多的便利,但也给个人信息、隐私和财产带来风险,并且给人的尊严带来被贬损的可能。在兼顾产业发展的同时,我们应对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持审慎态度。对该技术的应用带来的风险、其所涉的数据提供者、控制者、使用者和监管者等各方的利益,以及公共利益进行衡量。并在此基础上采取以下措施:首先,通过公权力机关的推动和公民自我认知的提升形塑"数字理性"主体。其次,立足现有规范体系和现实,将个人信息保护的"知情同意"架构进行柔韧化处理,建构合理的规范体系。最后,通过强化数据掌控者和监管者的责任、推动公众和专业人士的有效参与、建构兼容"知情同意"框架的制度体系等方式,形成基于责任和参与的多重治理机制。这些措施是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路径,也是实现数字人权的应有之义。
引用
收藏
页码:19 / 36
页数:18
相关论文
共 47 条
[31]   信息论视角下个人信息的价值——兼对隐私权保护模式的检讨 [J].
谢远扬 .
清华法学, 2015, 9 (03) :94-110
[32]   “脸”的道德形而上学——阿甘本哲学中的“脸、人、物”思想研究 [J].
徐艳东 .
哲学动态, 2015, (02) :15-20
[33]   媒体暴力与攻击性:社会认知神经科学视角 [J].
滕召军 ;
刘衍玲 ;
潘彦谷 ;
尧德中 .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3, 29 (06) :664-672
[34]   网络化生存、网络孤独症蔓延与心理危机 [J].
蒋建国 .
探索与争鸣, 2013, (10) :81-85
[35]   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情理社会中的社会交换方式 [J].
翟学伟 .
社会学研究, 2004, (05) :48-57
[36]  
以自由看待发展.[M].[印]阿马蒂亚·森(AmartyaSen)著;任赜;于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7]  
失控的世界.[M].(英)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Giddes)著;周红云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38]   公民个人电子信息保护的法理基础 [J].
杨立新 ;
陶盈 .
法律适用, 2013, (08) :2-8
[39]   论个人信息权的法律保护——以个人信息权与隐私权的界分为中心 [J].
王利明 .
现代法学, 2013, 35 (04) :62-72
[40]   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司法认定 [J].
侵犯公民人格权犯罪问题课题组 ;
顾静薇 .
政治与法律, 2012, (11) :149-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