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热红外云高观测与云雷达及激光云高仪的相互对比

被引:36
作者
章文星
吕达仁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层大气与全球环境探测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扫描式红外成像仪; 云雷达; 云高仪; 云底高;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14 [大气探测仪器及设备];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2008年5月至12月中美(美国能源部大气辐射测量(ARM)计划)联合利用ARM移动观测设施(AMF)在安徽省寿县进行了大气辐射综合观测试验,地基云参数观测仪器主要有:(1)云雷达(ARMW-band(95GHz)CloudRadar),观测结果为反射率廓线,时间分辨率为2s;(2)云高仪(Vaisala Ceilometer),观测结果为云底高度和后向散射廓线,时间分辨率为15s。两者均为天顶方向观测。扫描式全天空红外成像仪(SIRIS-1型)于11月27日~12月30日在寿县参加了观测,观测方式为全天空扫描,时间间隔为15分钟。三种云观测仪器共并行观测16天。利用全天空红外成像仪测得的天空红外亮温和同步观测的地面气象数据进行了等效云底高的反演。以全天空红外成像仪天顶方向观测时间前后15次云雷达反射率廓线的平均廓线,云高仪12次观测中有云时次云底高的平均值分别作为同步观测结果,利用平均反射率廓线进行了各层云的云底、云顶、回波峰值高度和回波积分值的提取和计算。三种观测仪器以10km云底高为限,共同步观测1661次,其中云雷达、红外成像仪和云高仪分别观测到云:428,287,225次。本文分3种情况:(1)全部有云观测情况,(2)单层云,(3)双层及三层云,分别进行了三个仪器观测云高的对比。对比结果:情况(1),云雷达与云高仪、云雷达与红外成像仪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和0.82;情况(2),三者共同观测75次,云雷达与红外成像仪相关系数为0.85,与云高仪相关系数为0.53,标准差分别为0.88和1.61km;情况(3),红外成像仪云底高绝大多数在云雷达观测的最上、最下层云之间,有时接近上层云,有时接近下层云。对比结果显示,地基热红外对于观测中低云高具有稳定、可靠、经济和便捷等优势,但观测结果较云雷达系统偏高。文中同时提出了初步的校正方法。
引用
收藏
页码:657 / 672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全天空测云技术现状及进展 [J].
高太长 ;
刘磊 ;
赵世军 ;
孙学金 ;
刘剑 .
应用气象学报, 2010, 21 (01) :101-109
[2]   毫米波测云雷达的特点及其研究现状与展望 [J].
仲凌志 ;
刘黎平 ;
葛润生 .
地球科学进展, 2009, 24 (04) :383-391
[3]   地基热红外亮温遥感云底高度可行性的模拟研究 [J].
章文星 ;
吕达仁 ;
常有礼 .
地球物理学报, 2007, (02) :354-363
[4]   有云时大气红外遥感及其反演问题Ⅱ.反演试验研究 [J].
李俊 ;
曾庆存 ;
不详 .
大气科学 , 1997, (04) :13-17
[5]   有云时大气红外遥感及其反演问题──I.理论研究 [J].
李俊 ;
曾庆存 ;
不详 .
大气科学 , 1997, (03)
[6]  
大气红外遥测原理.[M].曾庆存著;.科学出版社.1974,
[7]   Overview of the CALIPSO Mission and CALIOP Data Processing Algorithms [J].
Winker, David M. ;
Vaughan, Mark A. ;
Omar, Ali ;
Hu, Yongxiang ;
Powell, Kathleen A. ;
Liu, Zhaoyan ;
Hunt, William H. ;
Young, Stuart A. .
JOURNAL OF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TECHNOLOGY, 2009, 26 (11) :2310-2323
[8]   Measuring cloud cover and brightness temperature with a ground-based thermal infrared camera [J].
Smith, Stephen ;
Toumi, Ralf .
JOURNAL OF APPLIED METEOROLOGY AND CLIMATOLOGY, 2008, 47 (02) :683-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