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开放课程建设:形态变化与策略应对

被引:16
作者
王娟 [1 ,2 ]
孔亮 [3 ]
杨改学 [2 ]
机构
[1] 江苏师范大学
[2]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
[3] 徐州工程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关键词
开放课程; 精品课程; 形态变化; 建设策略; 实践反思;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423 [课程论课程设计、课程标准等入此。];
学科分类号
040102 ;
摘要
我国开放课程建设经历了初步探索、发展壮大、创新研究三个阶段的发展历程,其课程形态主要有精品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三种。目前我国开放课程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社会效益和影响也在逐步扩大。但是由于受技术理性的支配、对信息的"传-受"误解、规范性与功用性的博弈、有效网络传播机制的匮乏、利益相关者收益不均等原因,我国开放课程建设仍然存在诸多非理性的问题。在新一轮的开放课程建设中,我国教育部门应该进行理性规划,明确服务面向,调整评价机制,完善推送服务,均衡利益相关者的收益,使得优质教育资源真正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引用
收藏
页码:78 / 83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 [J].
熊才平 ;
何向阳 ;
吴瑞华 .
教育研究, 2012, 33 (06) :22-29
[2]   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投资与收益概念模型构建 [J].
南星恒 .
华东经济管理, 2012, 26 (01) :92-97
[3]   解析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规划2010》 [J].
祝智庭 ;
贺斌 .
中国电化教育, 2011, (06) :16-21+38
[4]   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教学有效性的缺失与对策 [J].
王佑镁 .
中国电化教育, 2010, (08) :80-84
[5]   中国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模式研究 [J].
王龙 ;
周效凰 .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0, (04) :31-37
[6]   “使用与满足理论”在SNS网站的运用 [J].
安佳 .
新闻爱好者, 2009, (23) :29-29
[7]   对教育技术“工具理性”的批判 [J].
李芒 .
教育研究, 2008, (05) :56-61
[8]   MIT开放课程的评价及对我国精品课程建设的启示 [J].
王琳 ;
栾开政 ;
张会杰 .
现代远距离教育 , 2007, (05) :48-50
[9]   CIT──测定服务质量的有效工具 [J].
石景 .
商业研究, 1999, (11) :106-107
[10]  
论中国古代民族服饰的跨文化传通[J]. 戴平.中央民族学院学报. 199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