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效天然气藏形成的基础理论研究进展与意义

被引:24
作者
赵文智
汪泽成
王兆云
王红军
机构
[1]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北京,北京,北京
关键词
高效气藏; 接力成气; 高效气源灶; 高效成藏; 能量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介绍了国家重点基础项目(2001CB209100)关于高效天然气藏形成的研究进展,提出气源灶有效性、成藏过程有效性以及要素组合有效性是高效气藏形成的核心研究内容。在两年多研究中,提出了“有机质接力成气演化模式”、“高效气源灶概念与评价方法”、“高效成藏过程的评价指标”、“叠合盆地深层优质储层形成的机理与模式”以及“高效气藏形成的三大要素组合”等认识上的进展。这些进展,不仅丰富和完善了中国天然气地质理论,而且对指导高效气藏的勘探、拓展天然气勘探领域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499 / 506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有机质“接力成气”模式的提出及其在勘探中的意义 [J].
赵文智 ;
王兆云 ;
张水昌 ;
王红军 ;
赵长毅 ;
胡国义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5, (02) :1-7
[2]   油气藏形成的三大要素 [J].
赵文智 ;
汪泽成 ;
李晓清 ;
王红军 ;
王兆云 .
自然科学进展, 2005, (03) :50-58
[3]   天然气成藏过程有效性的主控因素与评价方法 [J].
柳广弟 ;
李剑 ;
李景明 ;
朱筱敏 ;
王震亮 ;
王雅星 ;
谢增业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5, (01) :1-6
[4]   石油地质理论新进展及其在拓展勘探领域中的意义 [J].
赵文智 ;
张光亚 ;
王红军 .
石油学报, 2005, (01) :1-7+12
[5]   中国叠合含油气盆地石油地质基本特征与研究方法 [J].
赵文智 ;
张光亚 ;
王红军 ;
王社教 ;
汪泽成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3, (02) :1-8
[6]   天然气与石油成藏条件差异及中国气田成藏模式 [J].
王庭斌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3, (02) :79-86
[7]   晚期成藏对大气田形成的重大作用 [J].
戴金星 ;
卫延召 ;
赵靖舟 .
中国地质, 2003, (01) :10-19
[8]   天然气地学研究促进了中国天然气储量的大幅度增长 [J].
戴金星 ;
夏新宇 ;
洪峰 .
新疆石油地质, 2002, (05) :357-365+350
[9]   中国天然气地质理论进展与勘探战略 [J].
王庭斌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2, (01) :1-7
[10]   中国叠合型盆地复合含油气系统的基本特征 [J].
何登发 ;
赵文智 ;
雷振宇 ;
瞿辉 ;
池英柳 .
地学前缘, 2000, (03) :2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