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密度采样的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迁移速率

被引:48
作者
阮心玲
张甘霖
赵玉国
袁大刚
吴运金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高密度采样; 重金属; 剖面; 分布; 迁移; 速率;
D O I
10.13227/j.hjkx.2006.05.037
中图分类号
X53 [土壤污染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082803 ; 120405 ;
摘要
重金属在土壤剖面中的垂直分布特征是土壤自身理化性质和外界条件影响下重金属迁移和积累的综合反映,也是了解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和修复治理的基础.传统的用于农业土壤研究的层次采样技术和方法,只能粗略了解重金属在土壤层次中的分布状况,不足以确定污染物的垂直迁移距离和速度.本研究通过对钢铁厂周边3种不同利用类型土壤进行垂直方向的高密度采样分析,即在040cm深度内以2cm间隔,在4080cm以5cm间隔,80cm以下以10cm间隔采样,对重金属元素Cu、Zn、Pb、Cr、Cd的剖面垂直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几乎未受人为干扰的林地土壤中,可见重金属在土壤表层明显富集,证实其来源是大气沉降,其中Zn、Pb向下迁移的距离很小,Cu、Cd迁移稍快,Cr向下淋溶迁移的深度没有明显的界限;在受人为影响的旱地和水稻田中,重金属在耕层土壤中被人为扰动混合,但在耕层界面以下仍然有明显的向下迁移.研究表明,垂直方向高密度采样可以比较精确地理解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分布模式,通过重金属元素含量与稳定元素Ti含量的比值及其变化,还可以估计在特定时间内污染物的迁移距离和迁移速度,各种重金属具有不同的迁移能力,其相对顺序为Cd>Cu>Zn>Pb.
引用
收藏
页码:1020 / 1025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珠江口沉积柱中重金属V,Ni和Co的分布特征、迁移机制和污染评价 [J].
彭晓彤 ;
翁焕新 ;
周怀阳 ;
潘建明 ;
扈传昱 .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03, (01) :103-108
[2]   污灌区土壤重金属累积影响因素研究 [J].
张乃明 ;
陈建军 ;
常晓冰 .
土壤, 2002, (02) :90-93
[3]   干旱区耕作土壤中重金属镉铅镍剖面分布及行为研究——以白银市区灰钙土为例 [J].
南忠仁 ;
李吉均 .
干旱区研究, 2000, (04) :39-45
[4]   南京大厂区林区土壤重金属铜、镍、锌、锰含量分析 [J].
朱丽珺 ;
童春发 ;
乐美麟 ;
王振山 .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9, (03) :68-71
[5]   Cd、Pb、Cu、Zn、As复合污染在农田生态系统的迁移动态研究 [J].
吴燕玉 ;
王新 ;
梁仁禄 ;
陈怀满 ;
谢玉英 .
环境科学学报, 1998, (04) :73-75+77-80
[6]   我国北亚热带白浆化土壤的地球化学特性 [J].
傅桦 ;
丁瑞兴 .
科技通报, 1997, (01) :22-26
[7]   日本城市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研究 [J].
刘廷良 ;
高松武次郎 ;
佐濑裕之 .
环境科学研究, 1996, (02) :47-51
[8]   黄土高原土壤剖面元素相对迁移强度初探 [J].
田均良,刘普灵,李雅琦 .
水土保持研究, 1995, (04)
[9]   模拟酸雨对草甸棕壤中重金属迁移的影响 [J].
蒋建清,吴燕玉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1995, (02) :185-190
[10]   张士灌区镉、铅等重金属迁移分布规律及其治理途径 [J].
张学询 ;
吴燕玉 ;
陈涛 ;
孔庆新 ;
王连平 ;
宋胜焕 .
环境科学, 1982, (06) :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