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缓解了相对贫困吗?

被引:90
作者
刘魏 [1 ]
张应良 [2 ]
王燕 [1 ]
机构
[1] 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
[2] 不详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主观相对贫困; 客观相对贫困; 数字鸿沟;
D O I
10.19616/j.cnki.bmj.2021.07.003
中图分类号
F126 [人民生活状况]; F49 [信息产业经济]; F832 [中国金融、银行];
学科分类号
1201 ;
摘要
在贫困研究进入相对贫困治理以及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双重背景下,探索相对贫困的数字化治理途径,对于构建相对贫困长效治理机制具有重要价值。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4—2018年的数据,将相对贫困区分为主观和客观两种类型,并运用条件混合过程(CMP)等研究方法,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相对贫困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每增加1%,客观相对贫困的发生概率下降2.12%,主观相对贫困的发生概率下降0.96%,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有效缓解了城乡居民的相对贫困状况,其作用机制在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降低信贷成本、积累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缓解客观相对贫困,通过积累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缓解主观相对贫困。进一步从异质性视角分析发现,这种缓解效应存在城乡差异和年龄差异,由于"数字鸿沟"的存在,数字普惠金融对城市居民主客观相对贫困的缓解效应要强于农村居民,对60岁以下年龄群体主客观相对贫困的缓解效应要强于60岁及以上群体。
引用
收藏
页码:44 / 60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55 条
[1]   多样化种植与农村相对贫困的形成及治理 [J].
吴本健 ;
罗玲 ;
邓蕾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02) :19-31+205
[2]   互联网技能、信息优势与农民工非农就业 [J].
张卫东 ;
卜偲琦 ;
彭旭辉 .
财经科学, 2021, (01) :118-132
[3]   地权稳定与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缓解途径与作用机制 [J].
刘魏 ;
王小华 .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0, 42 (12) :15-29
[4]   金融普惠可以提高减贫质量吗?——基于多维贫困的分析 [J].
张栋浩 ;
尹志超 ;
隋钰冰 .
南方经济, 2020, (10) :56-75
[5]   数字普惠金融如何影响家庭正规信贷获得?——来自CHFS的证据 [J].
杨波 ;
王向楠 ;
邓伟华 .
当代经济科学, 2020, 42 (06) :74-87
[6]   互联网使用对老年人就业参与的影响 [J].
吕明阳 ;
彭希哲 ;
陆蒙华 .
经济学动态, 2020, (10) :77-91
[7]   深度贫困地区农户借贷能有效提升脱贫质量吗? [J].
王汉杰 ;
温涛 ;
韩佳丽 .
中国农村经济, 2020, (08) :54-68
[8]   普惠金融发展新路径:赋权与使能双驱动 [J].
程惠霞 .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19 (05) :15-26
[9]   公共服务供给、生计资本转换与相对贫困的形成——基于CGSS2015数据的实证分析 [J].
许源源 ;
徐圳 .
公共管理学报, 2020, 17 (04) :140-151+175
[10]   数字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本差异与收入不平等——基于PIAAC微观数据 [J].
王国敏 ;
唐虹 ;
费翔 .
社会科学研究, 2020, (05) :97-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