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大冰雹事件的层结特征与融化效应

被引:26
作者
曾智琳 [1 ,2 ]
谌芸 [2 ,1 ]
朱克云 [1 ]
李晟祺 [3 ]
机构
[1]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2] 国家气象中心
[3]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关键词
大冰雹事件; 大气层结特征; 融化效应; 物理参数模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6.64 [固态非晶状降水];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本文主要利用L波段常规探空数据、华南区域加密自动站资料以及ERA-Interim 0.125°×0.125°逐6 h再分析资料,依据我国冰雹等级划分标准(GB/T 27957-2011)筛选了2004~2017年发生在广东的23个大冰雹事件(直径≥20 mm),重点分析其大气层结状态与结构特征,定量诊断了大冰雹的融化效应,并建立了判别大冰雹的物理参数模型。结果表明:(1)大冰雹事件"上干下湿"比非大冰雹(直径≥5 mm且<20 mm)事件更加清晰,产生大冰雹所需的对流(位势)不稳定建立更依赖于"上干下湿"而不是"上冷下暖"。(2)H-/H+(冷云和暖云厚度比值)对于区分大冰雹与非大冰雹具有较好的指示效果,H-/H+高于1.6/1对判别产生大冰雹有参考价值。(3)相比于非大冰雹事件,大冰雹事件最大热浮力高度高于-5℃层,有利于托举雹胚进入有效增长层(-10℃~-30℃),促使雹胚生长为大冰雹。最大热浮力强度≥4℃可作为判别大冰雹与非大冰雹的关键阀值。(4)热传递与对流交换(Qcc)对大冰雹融化起主要作用,其贡献率与DBZ(冻结层高度)、tave(环境平均温度)呈反比关系;冰雹表层水膜因蒸发或重新凝结消耗潜热(Qes)对大冰雹融化影响表现在DBZ高度上的冰雹直径越小、Qes融化贡献率越大,大冰雹融化程度越大。高空的干层向下延伸到较低高度有利于大冰雹不被或少被融化,也是大冰雹事件WBZ(湿球零度层高度)显著低于DBZ的重要原因。(5)基于全文统计内容与对比分析,构建了一个判别大冰雹的物理参数模型,大气层结满足ΔTd85(850 h Pa与500 hPa的露点差)≥46℃、500 hPa的T-Td≥15℃、1000~700 hPa最小的T-Td≤2℃、H-/H+≥1.6/1,最大热浮力强度≥4℃、最大热浮力高度高于-5℃层时,有利于产生大冰雹。
引用
收藏
页码:598 / 617
页数:20
相关论文
共 40 条
[1]   鲁中地区分类强对流天气环境参量特征分析 [J].
高晓梅 ;
俞小鼎 ;
王令军 ;
王文波 ;
王世杰 ;
王新红 ;
韩晓 .
气象学报, 2018, 76 (02) :196-212
[2]   一次冰雹天气过程的多源资料观测分析 [J].
李聪 ;
姜有山 ;
姜迪 ;
李力 ;
张蓬勃 .
气象, 2017, 43 (09) :1084-1094
[3]   强对流天气预报的一些基本问题 [J].
郑永光 ;
陶祖钰 ;
俞小鼎 .
气象, 2017, 43 (06) :641-652
[4]   江西省北部地区一次致灾冰雹天气环境条件和特征分析 [J].
盛志军 ;
邓超 ;
周雨 ;
朱星球 .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16, 39 (03) :190-197
[5]   低过冷雨水含量天气过程冰雹形成机制及催化机理模拟 [J].
樊明月 ;
王庆 ;
刘文 ;
郭建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6, 21 (03) :293-305
[6]   近10a海南岛冰雹天气统计特征与概念模型 [J].
郑艳 ;
刘丽君 ;
吴春娃 .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15, 36 (04) :15-20
[7]   强对流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技术进展 [J].
郑永光 ;
周康辉 ;
盛杰 ;
林隐静 ;
田付友 ;
唐文苑 ;
蓝渝 ;
朱文剑 .
应用气象学报, 2015, 26 (06) :641-657
[8]   0℃层高度的变化对冰雹融化影响的分析和应用 [J].
濮文耀 ;
李红斌 ;
宋煜 ;
黄振 ;
何阳 ;
赵繁盛 ;
张殿刚 .
气象, 2015, 41 (08) :980-985
[9]   近10年广东冰雹的统计特征及天气形势 [J].
李怀宇 ;
何如意 ;
胡胜 ;
张羽 ;
罗聪 .
气象科技, 2015, 43 (02) :261-269
[10]   广东大冰雹风暴单体的多普勒天气雷达特征 [J].
胡胜 ;
罗聪 ;
张羽 ;
李怀宇 ;
何如意 .
应用气象学报, 2015, 26 (01) :5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