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学科群建设在培养创新型研究生中的重要意义
被引:7
作者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庞军
[
1
]
杨扬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广西中医学院
广西中医学院学科建设办公室
杨扬
[
2
]
唐宏亮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广西中医学院
广西中医学院学科建设办公室
唐宏亮
[
2
]
机构
:
[1]
广西中医学院学科建设办公室
[2]
广西中医学院
来源
:
经济与社会发展
|
2007年
/ 08期
关键词
:
学科群;
研究生;
培养;
D O I
:
10.16523/j.45-1319.2007.08.034
中图分类号
:
G643 [研究生教育];
学科分类号
:
040106 ;
摘要
:
研究生是未来国家创新体系的主力军。因此,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质研究生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关键。文章通过分析学科群的特征,指出学科群建设对培养研究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并为如何构建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有益的探索。
引用
收藏
页码:155 / 157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略论高等教育学科群研究的意义及其演进
[J].
陈玉祥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盐城师范学院教育科学院
陈玉祥
.
中国高教研究,
2007,
(02)
:38
-40
[2]
对学科群建设的认识与实践
[J].
项延训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学科建设办公室
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学科建设办公室
项延训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马桂敏
.
中国高教研究,
2007,
(01)
:41
-43
[3]
简论高校学科群的协同效应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何刚
.
中国高教研究,
2006,
(12)
:32
-34
[4]
高校交叉学科组织模式及其特征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金薇吟
.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2006,
(04)
:127
-131
[5]
基于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卢建飞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吴太山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吴书光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尹承梅
.
中国高教研究,
2006,
(01)
:46
-48
[6]
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发展及其启示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左兵
;
许兰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石河子大学
许兰平
;
王政爱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石河子大学
王政爱
.
理工高教研究,
2004,
(06)
:10
-13
[7]
跨学科、跨专业培养研究生的途径探讨
[J].
罗仕鉴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罗仕鉴
;
陈杭渝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陈杭渝
;
孙守迁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孙守迁
.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2,
(06)
:76
-77
[8]
创建高水平的学科群是高等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J].
凌永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湖北武汉
凌永明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王焰新
.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0,
(04)
:104
-106
[9]
李丽琴.交叉学科培养创新人才研究[D].中南大学,2005
←
1
→
共 9 条
[1]
略论高等教育学科群研究的意义及其演进
[J].
陈玉祥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盐城师范学院教育科学院
陈玉祥
.
中国高教研究,
2007,
(02)
:38
-40
[2]
对学科群建设的认识与实践
[J].
项延训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学科建设办公室
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学科建设办公室
项延训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马桂敏
.
中国高教研究,
2007,
(01)
:41
-43
[3]
简论高校学科群的协同效应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何刚
.
中国高教研究,
2006,
(12)
:32
-34
[4]
高校交叉学科组织模式及其特征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金薇吟
.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2006,
(04)
:127
-131
[5]
基于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卢建飞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吴太山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吴书光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尹承梅
.
中国高教研究,
2006,
(01)
:46
-48
[6]
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发展及其启示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左兵
;
许兰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石河子大学
许兰平
;
王政爱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石河子大学
王政爱
.
理工高教研究,
2004,
(06)
:10
-13
[7]
跨学科、跨专业培养研究生的途径探讨
[J].
罗仕鉴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罗仕鉴
;
陈杭渝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陈杭渝
;
孙守迁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孙守迁
.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2,
(06)
:76
-77
[8]
创建高水平的学科群是高等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J].
凌永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湖北武汉
凌永明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王焰新
.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0,
(04)
:104
-106
[9]
李丽琴.交叉学科培养创新人才研究[D].中南大学,2005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