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淤土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变异

被引:8
作者
石玲
戴万宏
机构
[1] 安徽师范大学环境科学学院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总有机碳; 可溶性有机碳; 微生物量碳;
D O I
10.14182/j.cnki.1001-2443.2008.06.016
中图分类号
S153 [土壤化学、土壤物理化学];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分析了安徽省淮北地区不同利用方式(农地、林地、荒地)下土壤总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的含量及其剖面分布.结果表明:土壤剖面上,总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碳含量在表层土壤中最高,均呈随着土层深度加深而递减的趋势;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占总有机碳的比率分别在5.23%-13.45%和3.09%-8.82%之间波动.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含量影响很大,林地土壤总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碳含量最高,其次为农地,荒地含量最低;可溶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比率为林地<农地<荒地,微生物量碳占总有机碳的比率为农地<林地<荒地.腐殖酸含量变化与总有机碳具有一致性.
引用
收藏
页码:585 / 589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不同土壤类型和农业用地方式对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J].
刘文娜 ;
吴文良 ;
王秀斌 ;
王明新 ;
毛文峰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6, (03) :406-411
[2]   不同林分下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研究 [J].
姜培坤 .
林业科学, 2005, (01) :10-13
[3]   可溶性有机碳的含量动态及其与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关系 [J].
李忠佩 ;
张桃林 ;
陈碧云 .
土壤学报, 2004, (04) :544-552
[4]   土壤有机质概念和分组技术研究进展 [J].
武天云 ;
Jeff J.Schoenau ;
李凤民 ;
钱佩源 ;
张树清 ;
Sukhadev S.Malhi ;
王方 .
应用生态学报, 2004, (04) :717-722
[5]   土壤活性有机碳与养分有效性及作物产量的关系 [J].
刘淑霞 ;
刘景双 ;
赵明东 ;
王金达 ;
于君宝 ;
丛晓明 .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03, (05) :539-543
[6]   土壤溶解有机碳的研究进展 [J].
李淑芬 ;
俞元春 ;
何晟 .
土壤与环境, 2002, (04) :422-429
[7]   杉木檫树根际土壤有机化合物研究 [J].
姜培坤,蒋秋怡,徐秋芳,钱新标,张钦相 .
浙江林学院学报, 1994, (03) :235-240
[8]  
地球系统碳循环[M]. 科学出版社 , 陈泮勤主编, 2004
[9]  
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M].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 鲁如坤主编, 2000
[10]  
土壤理化分析[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编, 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