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刑事主体地位之否定

被引:123
作者
时方
机构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刑事责任; 主体地位; 刑罚目的;
D O I
10.16290/j.cnki.1674-5205.2018.06.016
中图分类号
D924.1 [总则];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当前人工智能本质上是人类辅助工具,不具有法律上的人格属性。虽然人工智能的目标在于使机器像人一样思考并获得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但其行为不论是依照预先设定的程序运行还是脱离程序设计的自主运行,欠缺法规范遵从能力的意志性,即使客观上造成法益侵害后果,同样不具有刑法上的可归责性。意志自由是认定刑事主体地位的关键要素,包括认识要素与意志要素,人工智能与法人虽然都不具有人类肉体与意识的生理构造,但法人特殊的运作机理符合刑事主体地位认定的实质要求,当前人工智能并不具备。通过检视刑罚目的实现与否,以从反面论证当前对人工智能没有必要作为刑事主体认定。
引用
收藏
页码:67 / 75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自动驾驶汽车对法律的挑战 [J].
江溯 .
中国法律评论, 2018, (02) :180-189
[3]   论人工智能体刑法适用之可能性 [J].
马治国 ;
田小楚 .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32 (02) :108-115
[4]   论人工智能时代智能机器人的刑事责任能力 [J].
刘宪权 ;
胡荷佳 .
法学, 2018, (01) :40-47
[5]   人工智能时代的刑事风险与刑法应对 [J].
刘宪权 .
法商研究, 2018, 35 (01) :3-11
[6]   略论人工智能语境下的法律转型 [J].
李晟 .
法学评论, 2018, 36 (01) :98-107
[7]   人工智能时代的“内忧”“外患”与刑事责任 [J].
刘宪权 .
东方法学, 2018, (01) :134-142
[8]   人工智能与法律的未来 [J].
郑戈 .
探索与争鸣, 2017, (10) :78-84
[9]   人工智能有限法律人格审视 [J].
袁曾 .
东方法学, 2017, (05) :50-57
[10]   人工智能时代的制度安排与法律规制 [J].
吴汉东 .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7, 35 (05) :128-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