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集对分析的中原经济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被引:3
作者
何慧爽
机构
[1]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
关键词
集对分析; 资源环境承载力; 中原经济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127 [地方经济]; X196 [环境经济学];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学科分类号
0202 ; 020202 ; 02 ; 0201 ; 020106 ; 0701 ; 070104 ;
摘要
为探究建设中原经济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模式,对其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对构建生态型经济建设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利用集对分析和置信度准则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原经济区的经济、社会、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并构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结果表明,中原经济区地区中心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系统及子系统多数处于基本可载(II级)、弱可载(III级),不容乐观。因此,应采取一些具体的优化环境承载力的调整措施,保证和实现区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环境的较好承载。
引用
收藏
页码:129 / 131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中部六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测度 [J].
李金滟 ;
胡赓 .
统计与决策, 2012, (21) :122-126
[2]   基于集对分析法的长株潭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J].
唐凯 ;
唐承丽 ;
赵婷婷 ;
何娇 ;
聂笃聪 .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12, 29 (01) :46-53
[3]   PCA与AHP结合法在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应用 [J].
黄玲花 ;
韦国燕 .
统计与决策, 2007, (15) :149-150
[4]   基于投影评价方法的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 [J].
孙顺利 ;
周科平 ;
胡小龙 .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7, (05) :139-143+3
[5]   状态空间衡量区域承载状况初探——以环渤海地区为例 [J].
余丹林 ;
毛汉英 ;
高群 .
地理研究, 2003, (02) :201-210
[6]   属性识别理论模型及其应用 [J].
程乾生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 (01) :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