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与“不自由”:高科技跨国公司的政治化与国家化

被引:21
作者
郝诗楠
机构
[1]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关键词
自由主义; 高科技跨国公司; 政治化; 国家化; 技术主权;
D O I
10.13851/j.cnki.gjzw.202103007
中图分类号
F276.7 [跨国公司]; D815 [国际问题];
学科分类号
1202 ; 120202 ; 030207 ;
摘要
由于高科技或新技术本身具有一定的公共产品特性,并且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因此高科技的发展与一国内部政治及国家间竞争的关联度逐渐加大。一方面,企业利益进一步与国家利益重合,高科技跨国公司在开展跨国业务时愈发受到母国与东道国"政治正确"的规制;另一方面,在逆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对技术的理解形成了较为明确的技术主权观念,高科技跨国公司与母国之间的"捆绑"由此亦愈发明显。在此背景下,随着西方排他性技术同盟的形成,非西方的高科技跨国企业遭受打压的态势在中短期内并不会缓解,国家间、企业间的技术合作将极大受阻,全球技术进步的成本和门槛也将因此显著提升,最终影响人类的整体利益。对中国而言,一方面,要继续扩大开放,坚持技术多边主义,积极推动跨国技术合作;另一方面,仍需凸显技术进步过程中的国家角色,建构国家引导下的以高科技跨国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最终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
引用
收藏
页码:119 / 134+157 +157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21]   技术大国起落的历史透视——政府主导的市场规模与技术进步 [J].
黄琪轩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21 (02) :17-28
[22]   跨国公司与东道国政府关系之研究 [J].
冼国明 ;
李诚邦 .
南开学报, 2004, (05) :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