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行距配置和密度对冬小麦品种河农822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75
作者
:
刘丽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
刘丽平
胡焕焕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
胡焕焕
李瑞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
李瑞奇
李慧玲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
李慧玲
常春丽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
常春丽
李雁鸣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
李雁鸣
机构
:
[1]
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
来源
:
华北农学报
|
2008年
/ 02期
关键词
:
行距配置;
密度;
河农822;
群体质量;
产量;
D O I
:
暂无
中图分类号
:
S512.11 [];
学科分类号
:
摘要
:
为研究不同行距配置和密度对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以冬小麦品种河农822为试验材料,应用裂区设计研究了3种行距配置和4种密度的交互效应。结果表明,行距和密度的互作效应不显著。相同密度下,15 cm等窄行种植的群体总茎数、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基本上最高,20 cm等宽行次之,16.7 cm+16.7 cm+26.7cm三密一稀种植样式最低。4种种植密度下的群体总茎数以高密度最大,随密度降低群体总茎数减少。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以中密度的较高,过大或过小密度的较低。即密度为300万/hm2或420万/hm2基本苗的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积累量>密度为180万/hm2或540万/hm2基本苗。产量水平为300万/hm2基本苗>420万/hm2基本苗>180万/hm2基本苗>540万/hm2基本苗。所以,河农822最佳的行距配置和密度为15 cm等行距×300万/hm2基本苗。
引用
收藏
页码:125 / 131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小麦高产栽培研究文集.[M].单玉珊主编;.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
[2]
作物高产群体生理.[M].王永锐编著;.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1,
[3]
种植行距对冬小麦田土壤蒸发与水分利用的影响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陈素英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张喜英
;
陈四龙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
陈四龙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裴冬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张清涛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6,
(03)
:86
-89
[4]
种植密度和样式对强筋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J].
张全国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
张全国
;
马瑞昆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
马瑞昆
;
贾秀领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
贾秀领
;
张丽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
张丽华
;
杨利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
杨利华
.
河北农业科学,
2006,
(02)
:11
-15
[5]
行距对不同株型小麦产量性状的影响
[J].
吴玉娥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河南科技学院
吴玉娥
;
韩占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河南科技学院
韩占江
;
薛香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河南科技学院
薛香
;
郜庆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河南科技学院
郜庆炉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梁云娟
.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03)
:14
-16
[6]
种植方式对小麦产量及品质影响的研究
[J].
张保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张保军
;
由海霞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由海霞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海江波
.
陕西农业科学,
2002,
(04)
:1
-2
[7]
行向、行距对小麦田间光照及产量的影响
[J].
冯永祥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哲里木畜牧学院农学系!通辽
冯永祥
;
杨恒山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哲里木畜牧学院农学系!通辽
杨恒山
;
李志刚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哲里木畜牧学院农学系!通辽
李志刚
;
邢界和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哲里木畜牧学院农学系!通辽
邢界和
;
姚静丽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哲里木畜牧学院农学系!通辽
姚静丽
.
哲里木畜牧学院学报,
2000,
(01)
:21
-24
[8]
小麦宽窄行种植对个体发育及其产量结构的影响
[J].
刘印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滑县农业局
刘印杰
;
冯兰芝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滑县农业局
冯兰芝
.
河南农业科学,
1997,
(10)
:7
-8
←
1
→
共 8 条
[1]
小麦高产栽培研究文集.[M].单玉珊主编;.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
[2]
作物高产群体生理.[M].王永锐编著;.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1,
[3]
种植行距对冬小麦田土壤蒸发与水分利用的影响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陈素英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张喜英
;
陈四龙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
陈四龙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裴冬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张清涛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6,
(03)
:86
-89
[4]
种植密度和样式对强筋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J].
张全国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
张全国
;
马瑞昆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
马瑞昆
;
贾秀领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
贾秀领
;
张丽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
张丽华
;
杨利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
杨利华
.
河北农业科学,
2006,
(02)
:11
-15
[5]
行距对不同株型小麦产量性状的影响
[J].
吴玉娥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河南科技学院
吴玉娥
;
韩占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河南科技学院
韩占江
;
薛香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河南科技学院
薛香
;
郜庆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河南科技学院
郜庆炉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梁云娟
.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03)
:14
-16
[6]
种植方式对小麦产量及品质影响的研究
[J].
张保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张保军
;
由海霞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由海霞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海江波
.
陕西农业科学,
2002,
(04)
:1
-2
[7]
行向、行距对小麦田间光照及产量的影响
[J].
冯永祥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哲里木畜牧学院农学系!通辽
冯永祥
;
杨恒山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哲里木畜牧学院农学系!通辽
杨恒山
;
李志刚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哲里木畜牧学院农学系!通辽
李志刚
;
邢界和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哲里木畜牧学院农学系!通辽
邢界和
;
姚静丽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哲里木畜牧学院农学系!通辽
姚静丽
.
哲里木畜牧学院学报,
2000,
(01)
:21
-24
[8]
小麦宽窄行种植对个体发育及其产量结构的影响
[J].
刘印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滑县农业局
刘印杰
;
冯兰芝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滑县农业局
冯兰芝
.
河南农业科学,
1997,
(10)
:7
-8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