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内部极化效应及浙江第三产业结构调整战略

被引:4
作者
陈世斌
机构
[1]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西安
[2] 浙江财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3] 杭州
基金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极化效应; 第三产业; 结构调整; 长江三角洲; 浙江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127 [地方经济]; F719 [服务业];
学科分类号
0202 ; 020202 ; 020205 ; 1202 ; 120202 ;
摘要
文章分析了长江三角洲(以下简称长三角)内部的极化效应,表现为浙江和江苏的生产要素在向上海的移动。找出了促进极化的3个因素:一是我国的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世界范围的经济结构调整,强化了极化效应;二是来自上海方面对于生产要素的吸引;三是周边省份的生产扩张。阐述了上海极化作用为浙江第三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的四大机遇,即房地产业、休闲旅游业、服务业、物流业的发展。提出了浙江在应对极化过程中第三产业结的构调整战略,即规模战略、层次战略、国际化战略、地域整合战略和市场主导战略。
引用
收藏
页码:26 / 29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累积因果理论与区域经济合作——兼谈浙江区域经济准备 [J].
陈世斌 ;
袁山林 .
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 2002, (04) :12-15
[2]   破解浙江经济之“谜” [J].
方民生 .
浙江经济, 2002, (05) :21-23
[3]   对浙江第三产业的初步评估 [J].
葛立成 .
浙江经济, 2000, (11) :19-20
[4]   非均衡理论在长江三角洲实践之效果分析——转移—份额法的实例应用分析 [J].
周尚意 ;
龚丽娟 .
经济地理, 2000, (04) :1-5+71
[5]   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研究 [J].
宁越敏 .
世界地理研究, 1998, (02) :56-61
[6]  
长三角一体化理论新视角[M]. 浙江人民出版社 , 沈立江, 2003
[7]  
旅游地理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 , 保继刚,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