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广东省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分析

被引:99
作者
李剑森
梁骏华
柯碧霞
卢玲玲
何冬梅
邓小玲
柯昌文
黄蔚
黄熙
李世聪
黄琼
机构
[1]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食物中毒; 致病菌;
D O I
10.13217/j.scjpm.2013.06.010
中图分类号
R155.3 [饮食中毒与饮食性疾病的预防];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通过对2012年广东省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探讨食源性疾病综合监测模式。方法对2012年广东省收集的所有发病人数在2例及以上(或死亡1例及以上)的食源性疾病(含食物中毒)事件,在12个地市27家监测医院开展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以及在监测医院收集的以腹泻症状为主诉的疑似食源性就诊个案和病例粪便/肛拭标本病原菌监测的所有监测结果,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2年广东省共报告96起食源性疾病(含食物中毒)事件,共计发病1 037例,死亡6例,病死率5.8‰。食源性疾病(含食物中毒)的发生,以第三季度的发生起数和中毒人数最多,占全年总起数的35.4%(34/96)和中毒总人数的37.1%(385/1 037);发生场所以宾馆饭店最多,发生起数和中毒人数分别占31.3%(30/96)及32.9%(341/1 037),其次为家庭(19起115例)和单位食堂(17起260例);发病年龄以16~60岁组为主,占77.0%(798/1 037);由微生物污染引发的事件共发生49起600例,其中以副溶血性弧菌(17起193例)和沙门菌(11起155例)为主;引发食源性疾病(含食物中毒)事件的前3位食品分别是肉与肉制品(23.8%,19/80)、豆类及其制品(13.8%,11/80)、海产品(10.0%,8/80)及毒蕈(10.0%,8/80)。全省12个地市27家监测医院均无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2012年全省共收集到2 192例疑似食源性疾病个案,病例主要集中在5—8月(60.9%,1 334/2 192),主要症状为腹泻(55.2%,1 211/2 192)、发热(28.5%,625/2 192)和呕吐(16.4%,360/2 192)。从主动监测医院上送的21 358份粪便/肛拭标本中共分离到790株沙门菌、9株志贺菌以及32株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主要血清型包括鼠伤寒沙门菌(26.1%,206/790)、鼠伤寒沙门菌变种(I 4,5,12:i:-)(15.6%,123/790)、肠炎沙门菌(14.7%,116/790)及斯坦利沙门菌(10.6%,84/790);沙门菌对磺胺甲二唑、四环素、氨苄西林、萘啶酸、链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62.4%、59.5%、58.4%、57.5%、50.8%,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头孢噻肟、环丙沙星的敏感率分别为88.9%、86.3%、79.7%、65.9%。广东省全年共发现9起疑似食源性病例聚集事件,经调查核实1起沙门菌感染,其余8起未能明确感染原因。结论 2012年广东省食源性疾病(含食物中毒)的发生呈季节性波动,致病因素以微生物污染为主。广东省食源性疾病监测能一定程度地反映出目前的食源性疾病发生状况,较客观地达到预期的监测目的,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与较大的改进空间,高效的综合监测模式有待进一步探讨与研究。
引用
收藏
页码:10 / 16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国外食品安全控制与食源性疾病监控策略研究现状 [J].
黄中夯 ;
李咏梅 ;
张立实 .
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 2007, (02) :116-119
[2]   世界卫生组织全球沙门菌监测网2006-2010年规划简介 [J].
冉陆 ;
余华丽 ;
王子军 ;
冯子健 .
疾病监测, 2007, (02) :143-144
[3]   美国食源性疾病监测预警系统及其特点 [J].
李世敏 .
中国卫生监督杂志, 2005, (06) :434-437
[4]   全球食源性疾病监测及监测网络 [J].
冉陆 ;
张静 .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05, (04) :285-386+383
[5]   食源性疾病监控技术的研究 [J].
刘秀梅 .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04, (01) :3-9
[6]   全球食源性疾病现状 [J].
刘秀英 .
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 2003, (04) :199-205
[7]  
Detecting and controlling foodborne infections in humans: Lessons for China from the United States experience[J] . JayK. Varma,Shuyu Wu,Zijian Feng.Global Public Health . 2012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