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麦区部分小麦新品种(系)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2
作者
张维瑞
张莉
张大乐
黄世全
张高天
李锁平
机构
[1] 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关键词
小麦; 醇溶蛋白; A-PAGE; 1B/1R易位系; 遗传距离; 聚类分析;
D O I
10.15991/j.cnki.411100.2009.01.016
中图分类号
S512.1 [小麦];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采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PAGE)技术分析了黄淮麦区106个小麦(Triticum aestivumL.)新品种(系)间醇溶蛋白带型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106份材料间均存在带型差异,每种材料可分离10-24条谱带,106份材料共分离出63条差异带;45份材料具有1B/1R易位系标记性位点Gli-B11,占供试材料的42.5%;106份材料间的遗传距离为0.028 7~0.974 4,平均值为0.570 3.基于遗传距离的聚类分析表明,供试材料在遗传距离0.646水平上聚为5类.上述结果表明供试的黄淮麦区小麦新品种(系)具有广泛的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
引用
收藏
页码:63 / 67+80 +80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麦醇溶蛋白电泳技术在杂交小麦种子纯度鉴定中的应用 [J].
赵伟 ;
邵景侠 ;
张改生 .
麦类作物学报, 2007, (02) :223-225+330
[2]   黄淮冬麦区不同时期大面积推广品种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 [J].
张瑞奇 ;
胡琳 ;
许为钢 ;
张清珍 ;
王根松 .
麦类作物学报, 2006, (02) :63-67
[3]   四川省部分小麦新品系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分析 [J].
马啸 ;
晏本菊 ;
任正隆 .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1, (04) :384-388
[4]   四川小麦地方品种Gli-1、Gli-2和Glu-1位点的遗传多样性(英文) [J].
魏育明 ;
郑有良 ;
刘登才 ;
周永红 ;
兰秀锦 .
植物学报, 2000, (05) :496-501
[5]   小麦醇溶蛋白的遗传与品质改良 [J].
晏月明 ;
刘广田 ;
S.Prodanovic ;
D.Zoric .
麦类作物学报 , 1998, (01) :4-7
[6]   小麦背景中黑麦1R染色体的遗传变异 [J].
王二明 ;
景健康 ;
文玉香 ;
胡含 .
遗传学报, 1997, (01) :44-51
[7]   醇溶蛋白电泳在小麦种质资源遗传分析中的应用 [J].
张学勇,杨欣明,董玉琛 ;
不详 .
中国农业科学 , 1995, (04) :26-33+97-98
[8]   试用ISTA推荐的种子醇溶蛋白电泳方法鉴定大麦和小麦品种 [J].
颜启传 ;
黄亚军 ;
徐媛 .
作物学报, 1992, (01) :61-68
[9]   Characterization of low-molecular-weight glutenin subunit genes and their protein products in common wheats [J].
Ikeda, TM ;
Araki, E ;
Fujita, Y ;
Yano, H .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2006, 112 (02) :327-334
[10]   QUALITY AND BIOCHEMICAL EFFECTS OF A IBL/IRS WHEAT-RYE TRANSLOCATION IN WHEAT [J].
LEE, JH ;
GRAYBOSCH, RA ;
PETERSON, CJ .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1995, 90 (01) :105-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