焉耆盆地北缘和静逆断裂-褶皱带中晚第四纪变形速率

被引:7
作者
黄伟亮 [1 ,2 ]
杨晓平 [1 ]
李安 [3 ]
张玲 [1 ]
李胜强 [1 ]
杨海波 [1 ]
机构
[1]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活动构造与火山重点实验室
[2] 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西部矿产资源与地质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
关键词
宇宙成因核素定年; 第四纪; 活动变形; 和静逆断裂-褶皱带; 天山;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2 [地震与地球构造];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焉耆盆地为南天山内部的一个山间盆地,盆地北缘发育1排第四纪新生褶皱带,即和静逆断裂-褶皱带。中晚第四纪以来,由于和静逆断裂-褶皱带的持续活动使得在褶皱生长过程中形成的多期洪积地貌面发生反向掀斜变形。利用高精度差分GPS,对褶皱带中部哈尔莫敦背斜区内的多期变形地貌面的地形形态进行了测绘,判定背斜的生长主要以翼旋转为主。利用背斜北翼不同地貌面的反向掀斜角度,分别计算了不同期次地貌面的隆升和缩短变形量。结合原地宇宙成因核素深度剖面法和光释光测年法,对背斜区内的F4,F3b,F2洪积台地面和T1阶地面的形成年龄进行了测定,发现背斜在距今约550ka、428.3+57.6-47.2ka和354.3+34.2-34.8ka不同时段的平均隆升速率从0.31±0.24mm/a下降至0.15±0.02mm/a,同时背斜北翼的翼旋转速度也呈逐渐减小的趋势。但背斜自起始变形开始,缩短速率却大致保持恒定为约0.3mm/a。而这一恒定的缩短速率与现今横跨和静逆断裂-褶皱带所观测的GPS速率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说明在天山内部的哈尔莫敦背斜区,短尺度的GPS速率可以代表长尺度的地壳应变速率,同时反映出山体内部一系列断层和褶皱构造在吸收和调节整体变形量时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675 / 696
页数:22
相关论文
共 38 条
[31]   焉耆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聚集 [J].
姚亚明 ;
刘池阳 ;
赵增录 ;
孙自明 .
新疆石油地质, 2003, (02) :115-117+185
[32]   天山中段南麓的第四纪褶皱作用 [J].
卢华复 ;
王胜利 ;
印栋豪 ;
阎福礼 ;
陈剑 ;
J.Suppe ;
A.Hubert-Ferrari .
科学通报, 2002, (21) :1675-1679+1684
[33]   焉耆盆地中生界层序地层和沉积体系分析 [J].
邱荣华 ;
陈文礼 ;
林社卿 ;
杜耀斌 ;
渠渝鲁 .
地球科学, 2001, (06) :615-620
[34]   天山现今地壳快速缩短与南北地块的相对运动 [J].
王琪 ;
丁国瑜 ;
乔学军 ;
王晓强 ;
游新兆 ;
不详 .
科学通报 , 2000, (14) :1543-1547
[35]   新疆焉耆盆地构造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J].
郭召杰 ;
张志诚 ;
钱祥麟 ;
李茂松 ;
不详 .
石油实验地质 , 1998, (03) :3-7
[36]   1995年3月19日新疆和硕5.0级地震烈度及震害评估 [J].
罗福忠,李锰,白超英 .
内陆地震, 1996, (03) :257-262
[37]   黄土高原黄土-古土壤序列与青藏高原隆升 [J].
吴锡浩 ;
安芷生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6, (02) :103-110
[38]  
Quaternary Climate Change and the Formation of River Terraces across Growing Anticlines on the North Flank of the Tien Shan, China[J] . Peter Molnar,Erik Thorson Brown,B. Clark Burchfiel,Qidong Deng,Xianyue Feng,Jun Li,Grant M. Raisbeck,Jianbang Shi,Wu Zhangming,Fran?oise Yiou,Huichuan You.The Journal of Geology . 199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