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合作三江源区和甜水海地区多年冻土退化过程科学考察和研究进展

被引:8
作者
俞祁浩 [1 ]
Kurt Roth [2 ]
金会军 [1 ]
潘喜才 [1 ]
Schiwek Philip Martin [2 ]
盛煜 [1 ]
魏智 [1 ]
吴吉春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2]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Physics,University of
关键词
中德合作; 冻土退化; 三江源地区; 甜水海地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42.14 [冻土学];
学科分类号
070501 ;
摘要
为准确了解青藏高原多年冻土退化过程及其环境效应,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和德国海德堡大学环境物理研究所共同组成科研小组,先后对我国三江源区、西昆仑甜水海地区进行了多年冻土退化过程的前期勘察研究工作.首次在人烟稀少的玉树-不冻泉沿线等地建立了3个长期综合观测研究站.在技术手段上,除应用常规的坑探、水土取样、水分现场观测、地面调查外,主要应用了最新的双天线、多回路探地雷达勘测技术,对不同地貌条件下的活动层结构特征、上限附近冻土结构、冷生组构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快速勘察,同时还进行了水分场分布规律、盐份迁移过程的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地表景观特征对热质迁移规律、地温场具有重要影响;青藏高原新疆甜水海地区的低温(<-4℃)冻土与高原东部和腹地的高温(>-1℃)冻土在地质背景和地下冰发育情况等方面有所区别;甜水海地区生态环境在过去30多年的时间里已发生重大改变:地表植被发生大面积退化,地表普遍发生不同程度盐渍化;在该地区发现大量小型冻胀丘、石环等冰缘现象的存在.探地雷达勘察结果显示,地表地貌单元、植被分布、地表水分条件的变化均对多年冻土上限变化和地下冰的赋存产生重要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844 / 849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青藏高原中、东部全新世以来多年冻土演化及寒区环境变化 [J].
金会军 ;
赵林 ;
王绍令 ;
郭东信 .
第四纪研究, 2006, (02) :198-210
[2]   江河源区四十多年来干湿变化分析 [J].
李轶冰 ;
杨改河 ;
王得祥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03) :73-77
[3]   气候变暖对黄河源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J].
曹文炳 ;
万力 ;
曾亦键 ;
胡伏生 ;
陈劲松 .
地学前缘, 2006, (01) :40-47
[4]   青海高原冻土退化的若干事实揭示 [J].
李林 ;
朱西德 ;
汪青春 ;
王振宇 .
冰川冻土, 2005, (03) :320-328
[5]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监测及近期变化 [J].
吴青柏 ;
陆子建 ;
刘永智 .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5, (01) :26-28
[6]   长江黄河源区多年冻土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J].
杨建平 ;
丁永建 ;
陈仁升 ;
沈永平 .
山地学报, 2004, (03) :278-285
[7]   黄河源区生态环境变化与成因分析 [J].
王根绪 ;
沈永平 ;
程国栋 .
冰川冻土, 2000, (03) :200-205
[8]   青藏高原地区近40年来气候变化的特征 [J].
康兴成 .
冰川冻土 , 1996, (S1) :281-288
[9]   新藏公路沿线冻土电探的应用实例 [J].
贺益贤 .
冰川冻土, 1991, (03) :255-260
[10]   A GIS-aided response model of high-altitude permafrost to global change [J].
Xin Li ;
Guodong Cheng .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Earth Sciences, 1999, 42 :7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