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生宙全球古板块再造及构造演化

被引:49
作者
李江海 [1 ,2 ]
王洪浩 [1 ,2 ]
李维波 [1 ,2 ]
周肖贝 [1 ,2 ]
机构
[1]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北京大学石油与天然气研究中心
关键词
古板块再造; 显生宙; 泛大陆; 冈瓦纳; 构造演化; 构造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1 [地球动力学与大地构造理论];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基于前人对全球古板块构造演化的研究成果、最新的古地磁数据库和ArcGIS方法,辅以洋壳扩张、俯冲带以及区域构造等研究成果,完成了对显生宙以来全球古板块的再造及构造演化探讨。相比前人研究,本系列图件采用了最新数据,加强了高质量数据在板块再造中的权重,并通过"幔源法"对部分板块的古经度进行了校正,同时细化了对中国3大陆块的研究。全球显生宙以来的构造演化涉及到潘诺提大陆、冈瓦纳大陆、劳俄大陆、泛大陆的聚合和裂解旋回及多个大洋盆地的扩张和闭合。中生代一新生代以来不同构造域的发育与消亡在时空上具有此消彼长的关系,造成洋陆格局的变迁和大陆面积的持续增加。不同板块的聚合过程常伴随长距离漂移、大幅度旋转运动以及聚合后的减速。新、老超大陆之间以翻夹模式裂解和聚合,即随着超大陆内部裂解、扩张,外侧聚敛、旋转,逐渐发生内、外板块边界的转折。泛大陆构造格局具有动态变化的特征,二叠纪规模最大,其形态不完整,有扇状洋盆缺口(古特提斯洋)持续扩张以及板内走滑运动调整。泛大陆聚合过程中至少出现4种板块汇聚碰撞方式:追尾式碰撞、侧向式碰撞、错车武碰撞和拥堵式碰撞。
引用
收藏
页码:207 / 218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66 条
[21]  
The Palaeozoic geography of Laurentia and western Laurussia: A stable craton with mobile margins[J] . L. Robin M. Cocks,Trond H. Torsvik.Earth Science Reviews . 2011 (1)
[22]  
Evidence from detrital zircons for recycling of Mesoproterozoic and Neoproterozoic crust recorded in Paleozoic and Mesozoic sandstones of southern Libya[J] . Guido Meinhold,Andrew C. Morton,C. Mark Fanning,Dirk Frei,James P. Howard,Richard J. Phillips,Dominic Strogen,Andrew G. Whitham.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 2011 (1)
[23]   古大陆再造的回顾与展望 [J].
张世红 ;
王鸿祯 .
地质论评, 2002, (02) :198-213
[24]   从华南板块构造演化探讨中国南方油气藏分布的规律性 [J].
刘树根 ;
罗志立 .
石油学报, 2001, (04) :24-30+7
[25]   华北等中国主要地块早古生代早期古地理位置探讨 [J].
黄宝春 ;
朱日祥 ;
Y.Otofuji ;
杨振宇 .
科学通报, 2000, (04) :337-345
[26]  
塔里木地块新生代古地磁结果及显生宙视极移曲线[J]. 方大钧,王朋岩,沈忠悦,谈晓冬.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8(S1)
[27]  
中国主要地块显生宙古地磁视极移曲线与地块运动[J]. 朱日祥,杨振宇,马醒华,吴汉宁,孟自芳,方大钧,黄宝春.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8(S1)
[28]   塔里木盆地中生代古地磁研究及构造意义 [J].
方大钧 ;
陈汉林 ;
王朋岩 ;
谈晓冬 .
地球物理学报, 1997, (01) :47-55
[29]   全球构造研究的简要回顾 [J].
王鸿祯 .
地学前缘, 1995, (01) :37-42+66
[30]   显生宙中国大地构造演化的古地磁研究 [J].
程国良,孙宇航,孙青格,王立红 .
地震地质, 1995, (01) :6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