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中的人格问题初探——兼评人格刑法学

被引:13
作者
胡学相
陈文滔
机构
[1] 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人格; 责任; 主观恶性; 人身危险性; 定罪; 量刑;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14 [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030609 ;
摘要
人格刑法学克服了刑事古典学派和刑事实证学派过于强调行为或行为人的缺陷,调和了二者之间的矛盾,将行为和行为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它立足于对人格的研究,主张考察犯罪时,将行为人的行为置于首位,同时对行为背后的人格予以关注。将行为责任和人格形成责任结合为人格责任,以此作为刑罚适用的依据。人格的综合性和整合性决定其在定罪量刑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把人格作为出罪的依据并不是否定人身危险性作为出罪依据,而是扩大出罪的影响因素,把人身危险性中所没有而人格中所包含的因素考虑进去。在量刑中,以社会危害性为主要依据,人格可以作为次要依据对犯罪人从重、从轻、减轻处罚起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29 / 37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刑法人格主义的检讨与革新 [J].
孙昌军 ;
周亮 .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06, (01) :38-45
[2]   人身危险性在我国刑法中的功能定位 [J].
游伟 ;
陆建红 .
法学研究, 2004, (04) :3-14
[3]   人格刑法学的构想(上) [J].
大冢仁 ;
张凌 .
政法论坛, 2004, (02) :40-50
[4]   试论人格研究的生物学取向 [J].
叶海燕 .
心理科学, 2000, (03) :368-369
[5]   基因的奴隶——龙勃罗梭论 [J].
陈兴良 .
比较法研究, 1994, (01) :43-49
[6]   论主观恶性 [J].
胡学相 ;
黄祥青 .
政治与法律, 1993, (04) :23-27
[7]   试论刑罚个别化原则 [J].
曲新久 .
法学研究, 1987, (05) :23-28
[8]  
人格刑法导论[M]. 法律出版社 , 张文,刘艳红,甘怡群著, 2005
[9]  
刑法中的人格问题研究[M]. 中国法制出版社 , 翟中东著, 2003
[10]  
刑法基础理论探索[M]. 法律出版社 , 赵秉志主编,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