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精神损害赔偿中的“侵权人获利”因素

被引:13
作者
郭明龙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精神损害赔偿; “侵权人获利”; 精神性人格权; 侵权责任; 不当得利;
D O I
10.16390/j.cnki.issn1672-0393.2009.01.013
中图分类号
D913 [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摘要
在确定精神损害赔偿数额时,"侵权人获利"应作为独立因素被考量。但是,"侵权人获利"因素有其特定适用范围,即只适用于对他人精神性人格权强制商业化的情形。在确定精神损害赔偿数额时,"侵权人获利"因素之引入预示着对精神性人格权中所包含的财产利益的承认,某些侵害精神性人格权行为的责任形式亦应由精神损害向财产损害过渡。如此,对"侵权人获利"行为矫正的请求权基础除了侵权法外,还将包括不当得利和不法(无因)管理。
引用
收藏
页码:53 / 61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2]   论形象权的独立地位及其基本内容 [J].
杨立新 ;
林旭霞 .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6, (02) :51-58
[3]   论声音权的独立及其民法保护 [J].
杨立新 ;
袁雪石 .
法商研究, 2005, (04) :103-109
[4]   姓名权本质变革论 [J].
袁雪石 .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2005, (02) :44-51
[5]   形象的商品化与商品化的形象权 [J].
吴汉东 .
法学, 2004, (10) :77-89
[6]   美国形象权法研究 [J].
李明德 .
环球法律评论, 2003, (04) :474-491
[7]   商品化权刍议 [J].
郑成思 .
中华商标, 1996, (02) :4-6
[8]  
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研究[M]. 法律出版社 , 张新宝, 2007
[9]  
民法导论[M]. 法律出版社 , (德) 施瓦布, 2006
[10]  
法国民法典[M]. 法律出版社 , 罗结珍译,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