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谷地形对两次大暴雨过程的增幅作用对比分析

被引:31
作者
吴翠红
张萍萍
龙利民
王海燕
王珊珊
周金莲
机构
[1] 武汉中心气象台
关键词
大暴雨; 峡谷地形; 冷暖空气; 地形性涡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21.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湖北省加密自动站资料、常规观测资料、逐6 h的NCEP/GFS再分析资料以及FY2E红外卫星云图资料,对2012年6月29日、7月4日湖北省两次大暴雨过程中峡谷地形的增幅机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均在有利的背景场及环境条件下受三峡谷地特殊地形影响而产生,冷暖空气相互对峙并配合峡谷地形的阻挡作用,迫使近地层水平流场、垂直流场发生改变,同时流入峡谷的地面气流与复杂地形相互作用,在峡谷内产生局地气旋性小环流或气流汇合区,地形性涡旋的生成对降水增幅起到关键作用;两次过程的不同之处是,前一过程中,冷空气作用更显著、不稳定能量累积更多、峡谷地形增幅作用更复杂,其中包括狭管效应、喇叭口效应及迎风坡地形效应,所以其降水效率更高、雨强更大。
引用
收藏
页码:38 / 45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中尺度模式探空资料在北京局地暴雨预报中的应用 [J].
张文龙 ;
范水勇 ;
陈敏 .
暴雨灾害, 2012, 31 (01) :8-14
[2]   一次南支槽背景下地形对贵州水城南部特大暴雨的作用 [J].
池再香 ;
邱斌 ;
康学良 ;
吴华洪 .
大气科学学报, 2011, 34 (06) :708-716
[3]   2011年“6.12”闽西局地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 [J].
蔡菁 ;
冯晋勤 ;
刘瑞 ;
姚建岩 .
暴雨灾害, 2011, 30 (04) :349-357
[4]   2008年“7.22”襄樊特大暴雨的天气学机理分析及地形的影响 [J].
廖移山 ;
冯新 ;
石燕 ;
王仁乔 ;
李俊 ;
闵爱荣 .
气象学报, 2011, 69 (06) :945-955
[5]   一次特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低压特征及发展因子分析 [J].
曹芳 ;
李昀英 .
暴雨灾害, 2011, 30 (01) :28-35
[6]   山东一次局地暴雨的中尺度风场特征 [J].
盛日锋 ;
王俊 ;
陈西利 ;
龚佃利 ;
卢培玉 .
暴雨灾害, 2010, 29 (04) :386-391
[7]   高原东侧特大暴雨过程中秦岭山脉的作用 [J].
慕建利 ;
李泽椿 ;
李耀辉 .
高原气象, 2009, (06) :1282-1290
[8]   地形对降水的影响研究概述 [J].
廖菲 ;
洪延超 ;
郑国光 .
气象科技, 2007, (03) :309-316
[9]   1998年7月21~22日鄂东沿江连日特大暴雨成因探讨 [J].
胡伯威 ;
崔春光 ;
房春花 .
大气科学, 2001, (04) :479-491
[10]   三峡库区地形与暴雨的气候分析 [J].
彭乃志 ;
傅抱璞 ;
刘建栋 ;
陈正洪 ;
詹兆渝 .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 (04) :182-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