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22”襄樊特大暴雨的天气学机理分析及地形的影响

被引:50
作者
廖移山 [1 ]
冯新 [2 ]
石燕 [1 ]
王仁乔 [3 ]
李俊 [1 ]
闵爱荣 [1 ]
机构
[1] 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
[2] 襄樊市气象局
[3] 武汉中心气象台
关键词
特大暴雨; 西南低涡; 低空急流; 高空急流; 机理分析; 地形影响;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21.1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常规观测、地面逐时降水、NCEP再分析资料和卫星雷达资料,对2008年7月22日发生在鄂西北襄樊的特大暴雨过程从对流层高层一直到地面的天气形势特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对流层高层稳定的辐散系统、近地层稳定的辐合系统以及中低层发展深厚的西南低涡、不断加强的低空急流是造成这次特大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重点分析了200hPa强辐散中心形成的原因及其在降水中心上空稳定、停滞、加强的机制,认为高空急流右后侧的风速辐散区与西风槽和南亚高压反气旋环流之间的风向开口区两种辐散作用的叠加是造成强降水中心上空强辐散中心的主要原因,而高层西风槽在东移过程中突然停滞并加深,从而导致强辐散中心一度稳定、停滞则是强降水持续发展的重要机制。在近地层,由一个已经发展的对流云团外围出现的强偏北下沉冷出流沿浅薄地形河谷区侵入襄樊附近,当偏南暖湿气流不断加强北进时,一方面受到冷出流的横向阻挡,另一方面又受到大巴山地形的纵向阻挡,两种阻挡作用交汇于襄樊上空,使低层出现强辐合中心并稳定维持,在高层强辐散的共同作用下出现深厚的上升运动。地面低压倒槽和准静止锋的稳定维持以及边界层内大气斜压性的增强也有利于中尺度对流系统在该区域的维持和发展。中低层发展深厚的西南低涡和不断加强的低空急流为强降水中心输送了充足水汽,从西南低涡的东北侧不断分裂出β中尺度对流云团和强回波单体,并沿低层切变线移动到襄樊上空后叠加在高空强辐散、低层强辐合的有利动力作用下而得到进一步发展,并最终形成特大暴雨。
引用
收藏
页码:945 / 955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2007年7月18日济南大暴雨的β中尺度分析 [J].
廖移山 ;
李俊 ;
王晓芳 ;
崔春光 ;
李武阶 .
气象学报, 2010, 68 (06) :944-956
[2]   雷州半岛一次特大暴雨的特点及成因 [J].
张羽 ;
牛生杰 ;
于华英 ;
陈倩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9, 32 (01) :108-114
[3]   湖北省特大暴雨形成的物理图像和机理 [J].
王登炎 ;
周小兰 ;
马文彦 .
暴雨灾害, 2008, 27 (04) :295-300
[4]   今年7月湖北省襄樊市出现近50年来特大暴雨 [J].
王芹 .
暴雨灾害, 2008, (03) :267-267
[5]   一次特大暴雨过程的诊断分析 [J].
王军 ;
张广周 ;
胡燕辉 ;
田金华 .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08, (S1) :112-114
[6]   雅安“8·26”特大暴雨的天气分析附视频 [J].
彭贵康 ;
卢萍 ;
李昀英 .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08, (03) :27-36
[7]   江汉平原一次突发性特大暴雨的诊断分析 [J].
张端禹 ;
张兵 .
暴雨灾害, 2008, (02) :121-126
[8]   2005年6月华南特大连续性暴雨的环境条件和中尺度扰动分析 [J].
慕建利 ;
王建捷 ;
李泽椿 .
气象学报, 2008, (03) :437-451
[9]   一次西南低涡特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J].
顾清源 ;
周春花 ;
青泉 ;
张驹 .
气象, 2008, (04) :39-47
[10]  
淮河流域东北部一次异常特大暴雨的数值模拟研究Ⅰ:结果检验和β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特征分析[J]. 王亦平,陆维松,潘益农,王元.气象学报. 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