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及神经功能自然恢复规律的探讨

被引:12
作者
王红星 [1 ]
徐冬晨 [2 ]
姚莉 [3 ]
雷晓婷 [1 ]
刘兴波 [1 ]
丁新生 [1 ]
王彤 [1 ]
机构
[1]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
[2] 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
[3]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运动功能; 脊髓诱发电位;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651.2 [脊髓];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观察不完全脊髓损伤(SCI)大鼠运动及神经功能自然恢复情况,为SCI后运动训练时机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共选取45只成年SD大鼠,分为实验组(40只)和假手术组(5只)。实验组手术切除T10椎板暴露脊髓,采用改良Allen's撞击法致SCI;假手术组仅手术切除T10椎板暴露脊髓。实验组分别于损伤前及损伤后1,3,5,7,14 d,21 d和28 d,假手术组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3,5,7 d时采用斜板试验、改良Tarlov评分、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评分进行运动功能评定,采用脊髓诱发电位评定神经功能。实验组于上述各时间点分别取5只大鼠处死,假手术组于术后7 d时处死,取2组大鼠T10节段脊髓进行形态学检测。结果①实验组大鼠在损伤后1~3 d斜板角度、改良Tarlov评分和BBB评分均较损伤前显著降低,自损伤后5 d时开始增加,至14 d时达到平台期,显著高于术后1,3,5 d及7 d时水平(P<0.05),与21,28 d时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仍低于损伤前水平(P<0.05)。假手术组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实验组大鼠在损伤后1 d时脊髓体感诱发电位(SCEP)潜伏期较损伤前明显延长(P<0.05);随时间进展该潜伏期呈逐渐缩短趋势,至术后21 d时达到平台期,但仍显著长于损伤前水平(P>0.05);波幅在损伤后1 d时明显降低,随时间进展呈逐渐增加趋势;假手术组术后各时间点潜伏期和波幅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2组大鼠术前脊髓结构完整,实验组术后1~3 d脊髓灰白质可见片状出血、细胞肿胀及变性;术后5~7 d炎性细胞减少,可见细胞内嗜碱性颗粒沉积、胶质细胞及少量神经纤维增生等;术后14~28 d可见胶质细胞、神经纤维增生明显,细胞内有空泡结构形成;假手术组大鼠脊髓形态学方面手术前后无明显改变。结论SCI大鼠运动功能、神经功能及脊髓病理形态学变化均与损伤时程密切相关,其运动功能改善一般于损伤后14 d时达到平台期,而神经功能改善一般于损伤后21 d时达到平台期。
引用
收藏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影响的研究 [J].
王相利 ;
夏萍 ;
平少华 ;
楮建国 ;
程爱国 ;
汤继文 .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4, (10) :33-36
[2]   BBB评分评估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探讨 [J].
陈向荣 ;
游思维 ;
金大地 .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4, (09)
[4]   减重平板训练改善T1损伤伴脊髓空洞症患者步行能力 [J].
王翔 ;
王彤 ;
宋凡 .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2, (07) :48-49
[5]   脊髓损伤完全与否与体感诱发电位的关系 [J].
周红俊 ;
汪家琮 ;
刘根林 ;
郑樱 ;
李静 ;
张爱民 ;
张鹤宾 .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2, (03) :35-36
[6]   减重平板训练对瘫痪后步行障碍患者的影响 [J].
王彤 ;
王翔 ;
陈旗 ;
钱开林 ;
宋凡 ;
刘伟明 ;
许全盛 ;
圆鹏 .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2, (02) :37-40
[7]   Characterization of an experimental spinal cord injury model using waveform and morphometric analysis [J].
Falconer, JC ;
Narayana, PA ;
Bhattacharjee, M ;
Liu, SJ .
SPINE, 1996, 21 (01) :104-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