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吸收发达国家R&D跨国外溢的国际化渠道比较

被引:8
作者
姚利民 [1 ]
王若君 [2 ]
机构
[1] 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
[2] 浙江工业大学
关键词
R&D; 跨国外溢; 国际化渠道; 技术进步; 吸收能力;
D O I
10.13510/j.cnki.jit.2011.12.008
中图分类号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F752.67 [技术进出口贸易];
学科分类号
0701 ; 070104 ; 020206 ;
摘要
中国经济的国际化发展已经进入了新阶段,国际化的目标将由生产能力培育转向创新能力培育,因此基于创新知识的跨国吸收与学习是中国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新目标。论文分析了作为吸收与学习发达国家创新知识的国际化渠道的传递机理,利用1986-2007年主要发达国家和中国经济数据,测算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四种国际化渠道吸收外国R&D外溢量,实证比较了中国吸收学习发达国家R&D外溢的四种国际化渠道效果。研究显示:进口、出口、外资和对外直接投资四种国际化渠道都是国际R&D外溢的主要渠道;渠道规模决定了贸易的外溢效应大于投资的外溢效应;基于技术设备中间品进口促进出口的互动贸易模式决定了出口与进口作为吸收外溢的整体贸易渠道更符合实际。调整我国国际化鼓励政策,由经济增长促进目标转为吸收国际创新知识外溢和学习促进的目标,变被动吸收国际知识外溢为主动吸收与学习,这对于提高吸收国际R&D外溢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103 / 113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利用外资与区域自主创新:昆山案例 [J].
魏浩 .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9, (04) :68-74
[2]   国外研究与开发(R&D)之溢出效果:基于我国1985-2005年的经验研究 [J].
郭庆宾 ;
方齐云 .
国际贸易问题, 2009, (04) :87-92
[3]   基于中间性组织视角的产业集群三层次治理模式 [J].
陈赤平 ;
丁建军 .
产业经济研究, 2009, (02) :33-40
[4]   外向FDI与中国技术进步:机理分析与尝试性实证 [J].
赵伟 ;
古广东 ;
何元庆 .
管理世界, 2006, (07) :53-60
[5]   我国外贸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分析 [J].
黄先海 ;
张云帆 .
国际贸易问题, 2005, (01) :27-32
[6]   中国企业全球学习战略的脉络与机理——基于国际化双向路径的视角 [J].
谢泗薪 ;
薛求知 .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03) :86-93
[7]   出口贸易如何促进经济增长?——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研究 [J].
包群 ;
许和连 ;
赖明勇 .
上海经济研究, 2003, (03) :3-10
[8]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diffusion [J].
Keller, W .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2004, 42 (03) :752-782
[9]  
International R&D spillovers[J] . David T. Coe,Elhanan Helpman.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 1995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