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种豆科植物对铜尾矿的适应性研究

被引:15
作者
田胜尼
刘登义
彭少麟
孙庆业
夏汉平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
[2] 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3]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关键词
铜尾矿; 基质改良; 豆科乡土植物; 复垦;
D O I
10.13227/j.hjkx.2004.03.029
中图分类号
X173 [环境植物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针对铜陵市铜尾矿废弃地的复垦 ,选用了 5种豆科植物在 5种不同的改良方式上进行盆栽试验研究 .5种供试物种为 :大豆 (Glycinemax)、赤豆 (Phaseolusangularis)、赤小豆 (P .calcaratus)、绿豆 (P .radiatus)、山绿豆 (P .mininus) .研究结果发现 ,抑制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是尾矿基质极端贫瘠 ,重金属铜含量过高的缘故 ;5种豆科植物在 5种改良方式上均可以萌发 ,但在基质上尾矿所占的比例越高 ,种子的萌发越晚 ;间苗后 ,供试物种大豆、赤豆和赤小豆植株全部成活 ,另外 2种因不适应尾矿 ,有死亡现象 .在同一改良方式中 ,第 5 0天时 ,大豆及赤小豆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比其它 3种高 ;第 70天时 ,大豆及赤小豆的株高及生物量也高出另外 3种供试物种 .综合生长期内各方面生物学指标 ,5种豆科植物中 ,大豆和赤小豆比其它 3种植物具有较强的耐性 ,TA75的改良方式比较合理 ,可用于尾矿的复垦 .
引用
收藏
页码:138 / 143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铜尾矿对5种豆科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影响的初步研究 [J].
刘登义 ;
田胜尼 ;
杨世勇 ;
谢建春 .
应用生态学报, 2002, (05) :596-600
[2]   豆科植物与矿业废弃地植被恢复 [J].
张志权 ;
束文圣 ;
廖文波 ;
蓝崇钰 .
生态学杂志, 2002, (02) :47-52
[3]   尾矿污染与几种土壤酶活性 [J].
孙庆业 ;
田胜尼 .
土壤, 2000, (01) :55-57
[4]   铜陵铜矿尾矿理化性质的变化对植被重建的影响 [J].
孙庆业 ;
刘付程 .
农村生态环境, 1998, (01) :22-24+61
[5]   凡口铅锌尾矿影响植物定居的主要因素分析 [J].
束文圣 ;
蓝崇钰 ;
张志权 .
应用生态学报, 1997, (03) :314-318
[7]   我国的土地恢复 [J].
郭焕成 ;
吴登茹 ;
朱宏星 .
生态学报, 1990, (01) :24-27
[8]  
工业废弃地上的植物定居[M]. 科学出版社[英]格默尔(Gemmell, 1987
[9]  
土壤农化分析[M]. 农业出版社 , 南京农学院主编, 1980
[10]  
土壤理化分析[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编, 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