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裂缝发育期次划分方法研究与应用——以海拉尔盆地布达特群为例

被引:42
作者
任丽华
林承焰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
关键词
裂缝发育期次; 研究方法; 稳定同位素分析; 流体包裹体; 声发射技术;
D O I
10.14027/j.cnki.cjxb.2007.02.013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以海拉尔盆地苏德尔特构造带布达特群古潜山油藏裂缝性储层为例,对构造裂缝发育期次的划分方法进行了探讨;在大量岩心观察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史,综合采用裂缝充填物的同位素分析、包裹体测温和岩石声发射技术等,分析了裂缝的形成期次。研究认为布达特群主要存在三期构造破裂第Ⅰ期裂缝的形成与南屯末—大磨拐河组沉积时期的构造运动有关,缝内以方解石充填为主,形成温度介于72~76℃之间,并见有烃类包裹体,但其成熟度较低。第Ⅱ期裂缝是在伊敏时期区域伸展作用下形成的,又细分为两个亚期,第一亚期裂缝以方解石充填为主,方解石形成温度介于117~132℃之间,是深埋高温环境下的产物;第二亚期裂缝以微—细晶石英充填为主,其形成温度介于120~154℃之间。相对来讲,第Ⅱ期烃类成熟度明显增强。第Ⅲ期裂缝是在伊敏末期强烈的抬升作用下形成的,裂缝内充填了微—细晶方解石和石英。其形成温度介于89~110℃之间,烃类成熟度减弱。裂缝发育期次划分对于恢复裂缝发育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253 / 26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楚雄盆地北部上三叠统一侏罗系裂缝发育期次 [J].
赖生华 ;
余谦 ;
周文 ;
孙来喜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4, (05) :25-29
[2]   辽北张强地区燕山期以来主要构造运动期最大主应力的测定 [J].
孙宝珊 ;
丁原辰 ;
任希飞 ;
邵兆刚 ;
周新桂 ;
任德生 .
地质论评, 2000, (01) :91-98
[3]   中国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成因类型、构造体系及地球动力学模式 [J].
陈发景 ;
汪新文 .
现代地质, 1997, (04) :2-17
[4]   断裂性质与流体包裹体组合特征 [J].
杨巍然 ;
张文淮 .
地球科学, 1996, (03) :53-58
[5]   CLOSURE TEMPERATURE IN COOLING GEOCHRONOLOGICAL AND PETROLOGICAL SYSTEMS [J].
DODSON, MH .
CONTRIBUTIONS TO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 1973, 40 (03) :259-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