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喜马拉雅地洼区

被引:8
作者
陈国达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
关键词
喜马拉雅; 印度; 南亚; 古地台; 第三纪; 珠穆朗玛群; 地槽区; 周云生; 地洼区; 瓦利克; 构造层; 地形; 地貌; 第三系; 推覆构造带; 推复构造; 奥陶系; 地槽带; 构造带; 褶皱带; 砂砾岩; 造山运动; 地壳运动; 褶皱运动;
D O I
10.16539/j.ddgzyckx.1985.01.001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喜马拉雅山脉地区长期以来曾归入新生代地槽区。据较新资料及作者观点,仅其北缘,沿雅鲁藏布江—喜马拉雅地区,才具有地槽性质。而自札达—仲巴之南—康马—达旺—线以南的广大部分,包括高喜马拉雅山脉、低喜马拉雅山脉及西瓦利克断陷带在内,其地壳演化史表明为一地洼区、区内出露有结晶基底,由珠峰群(变质年龄6.4-6.6亿年前)及肉切群(上部震旦系)构成,代表地槽及更老阶段。基底之上,不整合地复盖着奥陶系至白垩系,具典型地台沉积特征:海相为主,部分属陆相。下二迭系中含冈瓦那植物区舌羊齿化石。显然,第三纪以前,南喜马拉雅地洼区为古印度前寒武纪地台的一部分。新第三纪时,由于地台活化,地洼阶段开始,褶皱、断裂及岩浆活动强烈;构造-地貌反差增大,形成成带的地穹及地洼。加上印度与欧亚二大壳块相向移动挤压,本区破碎更甚,遂产生几重逆掩和推复构造。包括珠峰在内的高喜马拉雅山脉,原为印度古地台北缘边棱上的碎块,由于这样的过程便垒升起来,成为今天所见的如此高峻的地穹系。
引用
收藏
页码:1 / 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构造地质研究现状一斑——参加巴黎第26届国际地质大会的几点体会 [J].
陈国达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1981, (01) :1-8
[2]   南北地洼区及其与中国地壳演化分异和青藏高原隆起原因的关系 [J].
陈国达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1979, (01) :1-10
[3]   珠穆朗玛峰地区新构造运动 [J].
杨理华 ;
刘东生 .
地质科学, 1974, (03) :209-220
[4]   中国西藏南部珠穆朗玛峯地区的岩浆岩、变质岩和混合岩 [J].
应思淮 .
地质科学, 1973, (02) :103-132
[5]   中国西藏南部珠穆朗玛峰地区构造特征 [J].
常承法 ;
郑锡澜 .
地质科学, 1973, (01) :1-12
[6]  
西藏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M]. 科学出版社 ,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考察队 编, 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