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金融诈骗罪比较研究——以行为模式和主观要素为视角

被引:11
作者
吴玉梅 [1 ]
杨小强 [2 ]
机构
[1] 广州大学法学院
[2] 中山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金融诈骗; 行为模式; 直接故意; 有条件的故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4.3 [分则];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摘要
本文着眼于中德两国金融诈骗犯罪的立法设置,分别从行为模式以及主观要素两方面分析了两国刑法规范所体现出的各自特点。通过分析比较两国金融诈骗罪行为模式的不同,澄清了目前学界对此问题的相关误解,提出我国不必对金融诈骗罪选择危险犯或行为犯的行为模式;在主观要素方面,我国金融诈骗罪采取直接故意,而德国刑法采取有条件故意,二者在认识因素上存在不同。
引用
收藏
页码:692 / 697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全国金融犯罪与金融刑法理论研讨会”综述 [J].
刘远 ;
刘庆伟 ;
侯建霞 .
河北法学, 2005, (07) :2-4
[2]   信用证诈骗罪定性问题研究 [J].
王晨 .
法学评论, 2004, (05) :123-129
[3]   金融诈骗罪的立法重构——从非法占有目的谈起 [J].
许其勇 .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4, (03) :39-44
[4]   金融诈骗罪认定的几个问题 [J].
侯国云 ;
陈丽华 .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1, (05) :30-36
[5]   金融诈骗罪若干问题研究 [J].
高仰山 .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 (03) :40-43
[6]  
金融诈骗罪研究[M]. 人民法院出版社 , 李邦友,高艳东著, 2003
[7]  
犯罪通论[M]. 武汉大学出版社 , 马克昌主编,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