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辽盆地西部斜坡带稠油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被引:32
作者
向才富 [1 ]
陆友明 [2 ]
李军虹 [1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资源与信息学院盆地中心
[2] 胜利油田滩海采油厂
关键词
稠油; 流体动力场; 异常压力; 松辽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松辽盆地西部斜坡带原油物性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变好,从盆地中心向盆地边缘原油的密度和粘度系统增加,并逐渐过渡为重质稠油。成分上受控于原油胶质的含量,而沥青质的影响不明显。文章通过地层水化学特征、天然气特殊组分(氮气)和流体动力场的综合分析有效地区分了不同区带稠油的形成机理,认为在超压过渡带之上(埋深<1000m)稠油成因以大气降水下渗所导致的水洗作用为主,伴随着生物降解作用和氧化作用;超压过渡带之下(埋藏深度>1350m)原油物性受控于生物降解作用;超压过渡带内降解和未降解稠油共存,暗示该带有可能存在物性良好的油气资源。因此,深入了解稠油稠化的原因对勘探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259 / 264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松辽盆地异常压力系统及其形成原因探讨 [J].
向才富 ;
冯志强 ;
吴河勇 ;
庞雄奇 ;
李军虹 .
地质学报, 2006, (11) :1752-1759
[2]   松辽盆地北部西部斜坡稠油的来源分析 [J].
孙效东 ;
路万强 ;
杨玉峰 .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2004, (04) :1-2+41
[3]   松辽盆地北部西斜坡区稠油成因与油源关系 [J].
冯子辉 ;
廖广志 ;
方伟 ;
张居和 ;
宋兰斌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3, (04) :25-28
[4]   论松辽盆地地下水动力场的形成与演化 [J].
楼章华 ;
金爱民 ;
朱蓉 ;
蔡希源 ;
高瑞祺 .
地质学报, 2001, (01) :111-120
[5]  
张厚福等编.石油地质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
[6]  
高瑞祺等著.松辽盆地油气田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
[7]  
杨万里等著.松辽盆地陆相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